二、讲什么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要向学生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讲清楚坚持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央提出共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坚持共享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共享发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一切价值,也应该共享这些价值。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马克思主张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列宁对即将建立的新社会的设想是:“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宗旨。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再到习近平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从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到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利益的坚持和对自身宗旨的坚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共五个方面。其中关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方面,集中体现了共享发展的要求,也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的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全面小康必须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共享发展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法路径,即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共享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共享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是增强发展的动力。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共享发展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高我国人才红利;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激发和释放人民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坚持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有利于刺激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共享发展中的上述三个“坚持”,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共享发展,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性来看,坚持共享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各种利益关系中的不平衡问题。一是区域不平衡问题;二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不平衡问题;三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使整个国家全面协调发展,形成橄榄型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习近平在阐明共享发展时有针对性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2.讲清楚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次阐述共享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从共享的覆盖面来看,叫做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我们所说的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是全民共享的小康。
二是从共享的内容来看,叫做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从共享的途径来看,叫做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是从推进共享的进程来看,叫做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做我们办不到的事情。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在现有条件下把能做的事情做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积小胜为大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讲清楚共享发展理念和其他发展理念的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前四者主要强调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后者主要强调的则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坚持共享发展,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发展理念,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做大发展的“蛋糕”;目的是为了人民共享更高水平的发展,分好更大的“蛋糕”。坚持共享发展,将为其他四种发展提供目标指向和理论指南,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更高的质量、更高的效益。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在更高水平上共享发展成果。协调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间、城乡间的人民群众更为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人民群众更为均衡地分享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发展成果。绿色发展,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谐。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发展模式,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利于壮大发展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
总之,无论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还是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使人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精神营养、社会保障和宜居环境,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康、和谐幸福。一切发展最终要体现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上,将共享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讲清楚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次理念创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必须从多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坚守底线,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突出重点,就是要重点解决公共服务、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制度,就是要完善社会制度,使共享有章可循、有机制保障;引导预期,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改善目标有合理期待;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逐步实现机会公平,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二是抓住共享的主要着力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共享需要解决八个方面的问题,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实质就是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做大“蛋糕”;同时要改革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把“蛋糕”分得更好。
三是补齐最大的短板。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例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会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另外,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大力气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四是既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又要量力而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要注重物质利益,夯实获得感的客观基础;又要关注心理感受,优化获得感的主观条件。具体来说,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横向比较时,在心理层面有相对获得感。关键是要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全体人民能够公正、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共享发展是逐步共享,必须走渐进式改善民生之路。既要尽力而为,使人民群众有切实可靠的合理预期,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高福利陷阱”,防止出现入不敷出甚至损害发展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