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共享

五、教师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共享

1.教师与学生的共享

在思政课上,当教师在台上激情四溢,学生在台下全神贯注,整个教育超越了理性的古板和语言对意义的分割,就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场面和完整的精神体验,就能形成一种思想与情感的充分共享。与此同时,思政课后,思政课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或互联网的、与课程有关的各种问题或情感体验的交流互动。如果教师不把这种交流互动视为负担和让学生对自己有好印象,而是视为享受和创造,是生活本身,是增加教育幸福感、减轻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手段;学生则随教师的引导,身临其境般地来到生活或社会的现场,产生着各种体验或认知,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气氛之中;那么这种交流共享就能实现师生双方相互感应、相互激荡,最后达到同悲共欢、共知共识的融合境界,从而大大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使思政课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与教师的共享

思政课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从自身人情出发设计和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正确途径。但同时,思政课综合性极强的特点和教师个人知识经历的有限性,又决定了为了加深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有关教师经常进行交流共享、取长补短、查陋补缺是极其必要的。通过交流共享,不断反思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式,从主要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到主要关注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成功的做法及时总结、及时分享,对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及时改进。如此便可以让思政课教师更好更快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好更快地纠正教学的不足,增强专业自信和自豪感,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3.教师与社会的共享

实践表明,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深入机关、城镇、农村、社区,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有关时政题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和培训工作,或参加各种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的研讨会和咨询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展开深入细致的讲解,提出实用性的对策建议,实现与社会的全面互动交流与共享,对于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更好地检验自身已有观点、认识、结论的正确性,更好地接地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