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有机融入
从认识论层面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基于中国发展实践需要,立足于世界发展视野,在继承以往发展理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中国如何在新常态下谋求永续发展的一种科学的发展方案和蓝图,是对当下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化的生动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发展实践的产物,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教训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呼唤着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从中国发展面临的世界背景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从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因此,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规律认知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现状,在全面分析世界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邓小平以其独到的世界眼光,从世界发展格局出发,深刻阐释了中国发展既是中国实践的需要,也是与世界潮流高度契合的,为我国实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奠定了思想基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邓小平针对当时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地位及其关系,以及姓“资”姓“社”的种种争论,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凸显了发展对于中国走向复兴的轴心地位。1995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当时国际、国内日益重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江泽民指出,经济增长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着力强调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003年,胡锦涛指出,中国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始全面反思如何发展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经验,以及创造性继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武器,对于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最终要指导实践,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五大发展理念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五大发展理念对于转变人们对发展范畴内涵的理解、转变人们关于如何推进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五大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视角赋予发展范畴以全新的整体性意义诠释,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自然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全面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直面中国当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彰显出来的关于发展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在推进中国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转变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视角谋求中国的发展。二是五大发展理念为制定发展战略、发展政策、提出发展举措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从其内涵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着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着力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于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而提出的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实践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如何遵循这些路径去推行,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全局性的视野,为我们党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奠定了理论基础。诚如习近平所言,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三是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中国实现发展模式创新具有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道德水平滑坡、社会矛盾叠加等现实问题都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如果不改变以往发展的固有路径、创新发展模式,中国发展就很难克服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高屋建瓴地勾勒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框架、行动路线图,从全局而不是从局部、从长远而不是从眼前、从治本而不是从治标的视角去切实转变中国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