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治国理政”思想,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逻辑原则

二、深刻把握“治国理政”思想,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逻辑原则

当今世界已经聚合、浓缩成为一个全球村,市场选择、经济交往、人员流动的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加速。尤其在大数据时代条件下,信息网、物联网、能源网等智能网络之间的有效连接和协同更为重要。但是,全球化的运作逻辑和活动主角,却始终处于“欧风美雨”的气氛和语境之下。任何异质于现代西方模式的发展路径都受到全球化的排挤和清除。随着“中国奇迹”世界认同度的逐步提升,“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亦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亦希望建构不同于欧美的发展路径。更直接地说,现在世界上或许只有“中国模式”才能对欧美普世价值观形成强有力的挑战,甚至威胁。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性”究竟该如何理解?许多学者(不仅包括西方学者,亦包括国内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内涵了强大的历史底蕴、权威体系、国家主义、教育优先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复制、移植。这些立论有理有据,而且其隐含的寓意是降低“西方敌意”,亦符合我们韬光养晦的战略选择需要。但是,任何异质于“欧美模式”的发展选择,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尤其针对大国而言,其示范性更是非同小可。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中国历史和当下现状来谈论中国特色,更不能站在民族主义来谈论中国特色,而应该着力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深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相关研究。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逻辑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不能仅仅限于“中国范围”“单一主体”进行讨论,而应该在世界性中凸显中国特色,在与西方国家发展的竞争模式中体现中国特色。在这一逻辑原则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一旦与整个全球化的时代境遇相关联,与研究生的活跃思维相关联,就会具有极强的生长性、现实性和未来性,切合许多研究生忧国忧民、义愤填膺、改变现实的积极心态。这里尽管谈论的是“中国事情”,但其最终归宿却是“世界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1.民族性与世界性彼此纠葛的现代性难题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主统治下的世界经济一直是构成全球化的最重要创新动力和运行机制。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发展的“国民经济学”属性并没有减弱。全球化带来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对等、不平等、不均衡。这是当前“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滋生的重要原因。于是就出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一方面,各国有识之士皆意识到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任何民族和国家发展不能离开全球化;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内部滋生出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反全球化的“民族主义者”。这些“民族主义者”以自己国家民族利益代表者自居,“民粹主义”“右派”是其经典的代表性符号。

这里表现为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全球化诉求的严重冲突。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既得利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进入“世界体系”,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成果,必须作出更多的让步,不得不为满足“世界规则”而放弃自身的利益。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美国极力推行的TPP和TTIP,试图以更高的门槛,将许多发展中国家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

其二是发达国家之间及其全球化诉求之间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对待具体的贸易规则、技术条件、专利、环境门槛等方面,亦存在着各种利益的不均衡。这也是欧美日之间TPP和TTIP谈判艰难的根本原因。当下纷纷扰扰的英国“脱欧”事件,更集中反映出英国与欧盟内部经济规则的严重分歧和分裂。

2.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相互贯通的世界性特征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同时社会主义也选择了中国。这是历史运动和现实发展的客观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世界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基于世界市场经济运动的资本主义,一开始就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革命和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世界性的理论革命、思想变革,它开启了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既然这样,作为在理论逻辑上扬弃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应该具有更为鲜明的世界性。就此我们认为,自社会主义诞生之日,世界性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最突出特征,也是马克思经典作家批判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封建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依据。自然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内容。

其二,世界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以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建设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得以成立并超越其他主义的合法性根据,就在于它不再将自身(国家、民族、地区)的命运作为理论的逻辑终点或者逻辑支点,其最后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而社会主义的巨大波折就体现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制造出新的民族、地区、国家矛盾与冲突。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性逻辑,那么,所谓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一种外在性的制度符号。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在谈论“中国特色”,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社会主义”内在于我们的理念和行动之中,使之成为迥异于西方逻辑的一个鲜明特色。

其三,世界性是中华民族天下观的现实体现。中华民族拥有大气谦和、汹涌澎湃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运动大视野,倡导天下太平、天下归心的人类大道。这些都契合社会主义人类未来解放的发展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命力和伟大的光明前景,对于世界走向和平、文明、繁荣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世界已经被资本主义所笼罩、渗透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联合,显得越来越困难。这就意味着,以民族和国家的形式来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革命斗争的方式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范式意义,对于增强社会主义的世界信心,提升社会主义的声誉度,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问题”为轴心,深度反省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诸种缺失,以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参照,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大国担当意识,自觉肩负起引领时代发展新方向的历史重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启示: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是全球化,资本(尤其是跨国资本)始终是全球化的主角。但资本主义始终解决不了资本财富、国民财富与世界财富之间的均衡问题。与此相关的一个根本的逻辑判断和未来发展趋向是,致力于全球发展和互利共赢的世界化始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则性要求。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真正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真正促使世界走向大同。这一点会随着中国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随着中国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得以验证。

总而言之,当今国际、国内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更加全面、宽广的视野,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如果对压力和全球挑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在思想上就会有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懈怠,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