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部分结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内容具体明确,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相应地也更多、更具体。
2015年版教材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由2013年版教材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拓展为九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是第(2)、(3)、(4)、(5)条可以结合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简而言之,协调发展要求领域协调、区域协调和要素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第(2)、(3)、(4)、(5)条展现了协调发展全要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多领域,以及城乡区域等之间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第(6)条可以结合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主要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坚持通过创新来激发创业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第(6)条强调的就是要通过显著增强全社会范围内的创造活力,从而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国家。
三是第(8)条可以结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第(8)条要求的就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降低发展的资源成本,由过去的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使我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四是第(9)条可以结合共享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第(9)条,就是按照这一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