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五大素质提升
五大发展理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仅是社会的发展观,同时也是关于人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是脱节的,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政课应通过五大发展理念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能力、个性发展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形成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素质。
第一,创新素质。创新是早在20世纪初于经济学领域从技术运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其主要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开拓新的领域。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第一”和“突破”。创新素质是要培养人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其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为宗旨从而提高民族素质和竞争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创新素质是一种认识、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信行各方面的统一,涉及人的身心、智力、思想、人格诸方面的基本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部分。可以说,创新素质是人类的最高素质和最高能力。
第二,协调素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让我国的发展行稳致远。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协调性,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同样要体现协调性。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古希腊雅典的“缪斯”教育(美的和谐教育)即是素质教育的渊源。现代素质教育表现为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与培养,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特征,即理论与运用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沟通、现实与未来的沟通。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我国人才教育和素质培养的整体目标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决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由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及心理素质几个方面构成。当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尤其应该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别重视智慧潜能即个性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更加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适应21世纪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如果不注重协调性,就可能出现管理学中所说“短板效应”,从而透支人的发展潜力。
第三,绿色素质。体现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自然界是人类诞生、存在、发展的前提,是承载和庇护人类发展的家园。只有充分认识人类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古代农业革命、近现代工业革命之后,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时代迫切要求高校应该把“绿色”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层面。对于教育而言,“绿色”的概念更宽泛一些,不仅要形成绿色教育理念,使学生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还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是最美好的,而人的发展也应该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即充分体现自然育人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绿色素质是通过文史哲等学科渗透到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同时绿色素质教育又超出传统的德智体美教育,其特点是更加突出实践方式、生活方式。这是传统教育所无法体现的,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第四,开放素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纵观几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开放。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三个面向”,其实质是用开放的理念来引领现代教育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开放发展,就是要立足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确立开放、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对大学生开放素质的培养。开放素质不仅指大学生应该具备对外交往,尤其是国际化的交往能力,更要具备开放意识和开放心态,敢于“走出去”与不同层面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实现思想碰撞,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发展速度也领先国际社会的今天,尤其需要提升大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第五,共享素质。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经济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教育是一种具有极大外部性的社会活动,一个人受教育的好处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信息化时代共享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共享理念主要体现为知识、劳动产品或成果的共享,现在则可以借助网络空间,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通讯功能、资料功能、交流功能的进一步强化,把单纯的信息知识或劳动产品的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以及生命历程的共享。例如,在SNS虚拟社区中,知识表现为用户虚拟社区贡献的各种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显性知识,以及参与虚拟社区用户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当一些人提出问题后,另一些人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是成员在社区论坛上主动交流自己的经验感受等。同时,一个问题的交流会引发更深层次的交流,成员则在不断地交流反馈和思想碰撞中相互进行着知识的传递、共享和创新。在这种方式中,知识的传递是双向的,交互性是其最大特点,这种追求“思想共享”的模式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即通过思想共享实现共同体(大学生)潜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