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些方面深化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的基本内容,把党每一阶段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可从多方面入手。就本文涉及的专题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化教材内容。
1.回顾我们党发展理念升华的四个转折点,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能站在时代的前沿,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确立了科学的发展理念,并能随着时代的推进、国内外形势的变换以及社会问题的演变,及时实现发展理念的转换,不断升华、拓展发展理念。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展理念升华的四个转折点,有利于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党的发展理念经历过三次大的转变。
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们党战略中心的转移,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理念转向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
然而,如何搞建设,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又一个选择。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们党曾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必须有一个大的思想解放,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我党发展理念又一次重大的飞跃。从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党完成了从以计划经济为中心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的转换,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发展理念转换的第二个历史转折点。
但是,如何理解“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把GDP等经济指标的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只见物不见人,出现了经济增长而人民生活依然贫困的发展怪圈。鉴于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纠正了在经济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偏向,实现了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从抽象“民本”向现实“民生”的转化、从“以财富为本”向“以权益为本”的转化,对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基点和人的发展目标作出了新的思考。这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发展理念升华的第三个历史转折点。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成为确立这个时期治国理政战略指导思想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格局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转型期”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地阐述了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实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新的升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其一,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提出和确定的引领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理念内涵丰富,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发展动力问题、发展协调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问题。五大战略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善于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善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精心谋篇布局,为实现全面小康引领航程的战略思维,把我国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二,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提出的根本性要求、战略性要求。从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源于创新;从现实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源于创新;从世界看,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创新作为一个单独的理念列入制定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新认识。
其三,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充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且具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综合统一,是对发展理念的新拓展,展现了发展的新视野。
其四,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举措。例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重视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加注重通过改善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所有这些均体现了我们党注重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新思路。
其五,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新的升华,正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总之,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改革开放后发展理念升华的第四个转折点。对于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深远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正是以执政为民为原则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创新生产力为引领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2.讲清发展理念升华的现实依据,深化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
首先,我们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理念转向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转折,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为现实依据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30年间,由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的偏差,依然沿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以致出现十年“文革”动乱,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应表现在它能比以往任何社会制度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事实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拨乱反正,实现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现实需要,是符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举措。
其次,我们党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以计划经济为中心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换,是以我们党对我国现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现状以及如何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认识为现实依据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党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终于确立了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次重大成功。
再次,我们党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纠正了在经济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偏向,是以国际国内片面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教训为现实依据的。
从国际事实看,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指标,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善发展中国家千百万人民的生活状况,甚至还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乃至灾难。从国内事实看,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片面地理解“发展”,狂热地追求经济指标,却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验教训不少。即使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没有得以根本纠正,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脱节的现象还是未能得到改观。
正是基于国内外历史教训,并在汲取先进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完成了又一次发展理念的升华。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同样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国际国内的实际出发,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社会发展任务、面临的社会矛盾、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思考为依据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质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三大规律”的“三大发展”,将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的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体现为中高速增长、重质量效益、重生态文明、重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等。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理念。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凡此种种,正是五大发展理念所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当今中国实际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引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并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思想武器。
3.讲清发展理念升华的内在动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的我们党的发展理念的升华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期间,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每一次历史转折点都相应伴随着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引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利益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首先,观念要有新突破。习近平同志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与过去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很难让所有人兴奋。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改革都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种“利益矩阵”。换句话说,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那种“会有风险”的说辞、“再等一等”的要求,莫不因此而生。“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这正是深化改革的艰难之处。可以说,与35年前的改革相比,这次新一轮的改革阻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自己阵营内部。要冲破这种阻力,必须从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入手。
其次,体制机制要有新突破。面对新一轮改革,中国需破解“政府与市场”“发展与转型”“公平与正义”三大关口。而每一个关口的突破口都在于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例如,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果。要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改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作用依然太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依然太弱这一现象,更是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
再次,改革举措要有新突破。例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习惯的做法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然而实践证明,这不是好方法,后遗症不少。再如,产能过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在主导产业发展。一些地方对大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和补贴,实际上是产能过剩的温床。2013年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过剩,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根本化解方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政府要做的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改革举措的创新和落实,根本前提在于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