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部分结合
在讲授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结合五大发展理念。
一是创新发展。教材回顾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对社会建设所进行的探索和发展。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这体现了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党的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结果。
二是开放发展。教材讲到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坚持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是一致的。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既要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要增强驾驭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本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两者都强调了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