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社会、供给与需求、学生与社会和谐
1.教师与社会的和谐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提高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层次的、准确理解的水平;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确分析和解释社会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以此为据对新出现或还未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困难提出自己理性的建设性的意见,以此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抬头率。从而体现出思政课本身和思政课教师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谐共生、和谐共长、和谐共进的特征。思政课教师不应消极地发泄对某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却无法正确分析其产生原因和提出有效解决办法;更不能成为对社会、政府、国家的今天和明天深感失望、以偏激的言辞表达想法的“愤师”。
2.供给与需求的和谐
思政课要弘扬主旋律,不能学生想听什么就讲什么,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思政课也要克服思政课就是宣传灌输,只要不断宣传灌输,就能推动学生思想朝预定方向转变的想法。要充分认识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适当的温度可变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不少学生对很多问题已形成自身的看法,如果一味宣传灌输,不仅不会使石头变鸡蛋,反而会引起更多的反感、愤懑乃至对立。因此,思政课首先应努力寻求“主旋律”与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满足点的最大交集和平衡面,以此入手展开教学,在通过努力使学生对思政课内容和思政课教师产生基本信任和认同以后,再逐步扩展到学生非兴奋点、关注点、满足点的教学讲授,最终实现主旋律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从而实现思政课与大学生的供给与需求的和谐。
3.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政课的目标是通过授课帮助大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建设社会,通过自身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共生、和谐共长、和谐共进,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反之,如果思政课促进了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却缺乏知识、态度偏激、思维极端的愤青的出现,那就是思政课的失败。因此,思政课除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看待中国与世界之外,还要摆脱传统的“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克服普遍存在的教师单向灌输多、学生自我认同少,抽象理论多、现实联系少,封闭学习多、开放实践少等现象,打造气氛宽松、思维活跃的课堂。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不同观点进行交锋,对时事、新闻热点、大众热议话题进行交流互动,吸引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质疑给予积极的引导,将其可能存在的感性的发泄转换成理性的责任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