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楚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资本逻辑的经济理性遮蔽生态理性

二、讲清楚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资本逻辑的经济理性遮蔽生态理性

在明确绿色发展的内涵后,就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哪里。绿色发展是一种尊崇自然内在规律的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互惠而非牺牲自然界为代价的和谐发展,外显出一种稳态而又可持续的生态理性。以逐利最大化为内核的资本逻辑所蕴含的经济理性,则与绿色发展的生态理性相抵牾。在这里就需要向学生阐释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绿色发展的现实境遇怎么样?第二个问题,资本逻辑携带着怎样的逆生态性与中国是否存在着资本逻辑现象?第三个问题,中国绿色发展困境与资本逻辑有多大程度的关联?

1.中国绿色发展的现实境遇怎么样

对于这个问题,既要自信地说清楚成绩,也不要讳言严峻形势。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复杂,解决的难度也比世界上任何国家要大。一方面,当前绿色发展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涵盖在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注重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注重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应对气候变化等。但也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量发展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衰退比较突出,国土开发格局仍欠缺科学性和环境问题的负社会外部性日益显现等。在绿色发展的中国境遇这一问题上,引导学生坚持“两点论”,既不宜拿成绩来掩盖问题,也不应该用问题来抹杀成绩。困难与机遇往往耦合而生,源自绿色发展的“绿色红利”必将成为继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之后的新的红利,可望成为支撑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10]。也要认识到,虽然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方位具有必然关联性,但是,更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即“增长崇拜”存在着深层交织。总之,绿色发展的中国境遇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因为我们以历史上最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来同时支撑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

2.资本逻辑蕴含的逆生态性与中国是否存在着资本逻辑

不妨从资本的本质展开讲解。资本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固然外显出多种样态,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等,但是,“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11],缘由就在于“对这一时代说来,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12]。在这里,资本历史存在的合法性就跃然纸上。资本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窗口内以最小的成本置换出最优化的收益。有两条最直接有效的路径:一是剥削工人;二是掠夺自然。对于剥削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着血淋淋的控诉:工人在资本家面前畏畏缩缩、没有尊严,而资本家却“昂首前行”“笑容满面”,工人们除了劳动力可售外,“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3]。工人在资本逻辑的抽象统治下,往往降格为协助资本家掠夺自然的实际执行者。对于盘剥自然界,逐利的资本,一是罔顾自然生态的内在平衡,疯狂地掠夺自然生态物品或要素,为其增值提供最本源意义上的原料。二是排放污染和废料。资本为了压缩成本,会千方百计地使这些破坏环境的成本外化给社会来担负。此时,自然界的先在地位和内在价值,已经被瓦解得荡然无存。

紧接着学生就有这样的困惑:既然资本逻辑蕴含着逆生态性,那么社会主义中国是否存在着资本逻辑?事实上,对待这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绝不应该以意识形态之辞来回避,否则只能加深困惑而不能解决问题。“资本的历史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已完全确立”[14]。尽管资本逻辑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也客观存在着资本逻辑,因为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土著居民”,没有资本机制、资本力量和资本市场的支撑,旨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的有效展开就是一句空话。“任何脱离资本谈中国现代化,脱离资本逻辑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超越资本这个阶段。”[15]中国虽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仍处于生产力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意义上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还有差距;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拒斥资本主义,但仍限于其所处的时空背景,还没有跳跃出“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16]。基于此,要努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认识到我们应客观正视资本逻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在场”,不应该主观地对其视而不见。

当然,也要向学生阐明,尽管资本逻辑确实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且发挥着重大动能,但是放眼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它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只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性手段而绝非目标,以社会公共属性和国家整体利益为首要发展原则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全有能力统摄资本并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平衡好利用资本与规约资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3.中国的绿色发展困境与资本逻辑存在着多大关联

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中国的绿色发展现状,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其实都与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内在关联,或者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程度休戚相关。虽然近十几年来我们花了很大的工夫来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是由于所处方位和发展惯性,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大量存在,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产品的科技和绿色水准仍然不高等,这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甚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科学彻底的转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共生型的绿色发展模式还远未普遍地挺立起来。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追问,绿色发展模式还未真正确立起来的背后深层因素是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背后总是萦绕着资本逻辑的影子。在改革开放持续纵深演替的进程中,资本关系在我国社会中已经落地生根并不断地膨胀和扩散,资本内在的逻辑正在侵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7]。既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实事求是地存在着资本逻辑的现象,并且在当前阶段,各种形式的复合资本力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毕竟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所蕴藏的“发展性矛盾”。

总之,在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上,只有引导学生去自觉思考问题的本质在哪里,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客观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境遇与憧憬未来的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