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应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应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1.课程本身的话语权缺乏机制和体制上的保障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必修课地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并强调要重点加强该课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例如,对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组织的建立、学时的保障、学分的考核要求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在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规定却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不少高校并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有些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有所体现,但又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还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与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关系被形象地喻之为“编外兵”与“正规军”关系[3]。2

.教学实践中的形式创新不等于话语创新

虽然不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已意识到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性,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应该承认,多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备课上下了不少工夫,他们搜集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视频,多媒体课件也做得十分丰富美观,教学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在教学形式的革新方面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不少学生却还是提不起精神,他们好像已经处于一种形式化的审美疲劳,对老师的努力视若无睹。这些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增,教学形式更具多样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但这也使得一些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或案例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随机发挥和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失去了维度,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教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却在这种形式创新中被完全消解了,形式与手段上的创新反而走向了改革预设目标的反面[4]。说到底,这些教学革新只是形式上的革新,整个教学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仍然是其支撑[5]。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讲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的诸多创新依然未能有效整合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学生汲取不到这些信息背后深层的理论养分,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深入有效的话语互动,久而久之,学生难免觉得课堂教学苍白、乏味。

3.教师缺乏话语转换和创新能力

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现实与历史问题兼有,宏观与微观问题并重,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特性,担负着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决策的宣传教育功能。这对任课教师的话语转换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专业知识的多学科性和善于独立思考、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但从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尚与教社政[2004]13号文件在师资建设方面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很难胜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而每学期当教育部下发纲领性教学要点时,需要教师把要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选题,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话语转换和创新过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非学科化发展,使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是由其他相近学科教师兼职担任,或临时请其他非专业人员担任。而且,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年龄偏轻,职称偏低。任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而这样的教师队伍缺乏对形势与政策相关内容的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常常是苦于资料的搜集和消化,难于观点的梳理与论证。结果,部分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专题的时候,往往选择简单的或自己比较擅长的,对于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专题基本不予考虑。即便一些教师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承担了高难度的专题讲授,但他们的分析与结论却经不起推敲。

其次,教师专职化程度不高,临时性与流动性较大,使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很难稳定下来。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队伍结构应该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结合。但目前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队伍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教学任务主要是靠辅导员班主任、政工干部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完成,一遇到其他任务或课程冲突,便会临时换人。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在绝大多数任课教师看来,形势与政策课高投入、低产出,是最不划算的一门课。因此,尽管形势与政策课很重要,学生也很需要,但一般教师并不乐意担任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有的即使不得已成为专职教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总在想办法调往其他学科。这就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面临重重困难,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4.传统教学话语体系无法积极应对大学生的核心关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党和国家当前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形势为主要内容,热点问题多,政治性、原则性强。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但在教学话语的创新与转换方面却时常患得患失,无法深入解答大学生有关中国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传达多于解答,成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但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对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热点问题的人文意识和现实关怀解读不够,致使学生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满足不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需要。

同时,教师教学所用话语刻板、僵硬,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对不同事物和社会现象认识的差异性是教师首先应予以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单一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不能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使不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不清。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渴望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他们希望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提升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方针政策的理解[6]。这说明,青年大学生对时事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对形势发展与政策变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判断。但如果他们的这些兴趣和愿望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往往会向着空泛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价值困惑和判断失真,出现党和国家相关理论和政策话语权旁落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