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高度讲授五大发展理念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战略机遇期内涵转变之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引领新的发展实践而确立的新发展理念,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内容。“概论”课教材第七章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两章教学可运用问题导入法、案例教学法和联系实际法,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高度讲授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五个不”的问题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从发展理念的角度讲解五大发展理念,而应紧扣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运用问题导入法与案例教学法讲授“十三五”时期怎样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是因为我国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现实案例表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但总体上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只有抓住创新,才能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通过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是因为我国发展存在不够协调的问题。现实案例表明,我国目前区域发展还不够不协调。从GDP总量上看,改革开放之初东、中、西和东北分别占全国GDP总量的43.56%、21.57%、20.88%和13.98%,2006年东部所占比重达到峰值55.50%,同期中、西和东北则下降到18.67%、17.33%和8.5%;之后东部则逐渐降低,2014年东、中、西和东北所占比重则分别为51.16%、20.27%、20.18%和8.40%。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2003—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622.2元增加到10 489元,年均增长率13.43%,比城镇居民高1.65个百分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仍存在巨大差距,农村整体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197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57,1985年为最低为1.86,2009年达到3.33,2014年已降到2.75。我国目前两个文明发展还不够协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约75%的经济体在4.0%—6.5%之间,美国达到11.3%;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63%,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要通过协调发展找出短板,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实现整体性高水平发展。
“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因为我国发展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现实案例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是因为我国发展存在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现实案例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是世界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但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和共赢开放。
“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是因为我国发展存在成果分享不够公平的问题。现实案例表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努力,我们解决了6亿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按照联合国千年计划,每人每天1美元,我们基本上都解决了,千年计划的目标我们达到了。现在按照新的标准即2 300元贫困线,我国仍有7 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才能脱贫。在义务教育方面,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生人数80%左右,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不到1%,低于发达国家2%—5%的水平。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必须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问题导入法与案例教学法要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基于现实案例与问题导向讲授五大发展理念,重要的是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当下中国发展的问题意识,树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责任意识、实践意识,在“十三五”时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自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要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检验高校“概论”课关于五大发展理念教学的成效,既要看大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内涵、依据和关系的准确把握,更要看大学生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在“十三五”时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伟大时代,当代大学生都要勇做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者和践行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