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概论”课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基础和精神实质,引导学生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地位,是“概论”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在“概论”课教学中把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主要渗透在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三章中。

1.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蕴含着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可以从讲清楚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引申出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体现了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邓小平1980年5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并于1992年年初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的概括,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立足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理念。创新是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经济、社会等科学发展的动力,应结合十八大提出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等当前的重点热点问题向学生阐释创新发展理念。同时,在“坚持科学发展”这一目中结合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困境来阐释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理念。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目标和最终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

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其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改革开放理论丰富的内容体系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展开。在教学中要讲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体现和论证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的时代背景呼唤科技创新,满足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需要全面创新和转型升级。因此,创新发展理念呼之欲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改革,就是要协调理顺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就要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这充分彰显了协调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及其出发点、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理论说明和体现了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就是要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实施内外联动,打开国门做生意、谋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享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翔实的诠释。同时以上海自贸区建设及其试点推广、“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和建立亚投行等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创新、开放发展理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载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内容丰富、相互联系,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党对总布局的认识体现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党对总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说明了总布局自身是一个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理论的创新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他们自身全面创新发展的过程,则蕴含了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

第二,把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与讲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及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教学中要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精神进行具体阐释。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理论和体制的创新。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实现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共享发展的理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背景、特点以及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三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必然要求;结合创新驱动发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等问题渗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当前的热点重点问题阐释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第三,在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第四节第三目“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教学中渗透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教学中,要围绕以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为切入点,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我党在扩大党内民主、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途径路径的创新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形式。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丰富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说明和诠释创新发展的理念。

第四,把五大发展理念渗透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协调发展主要是针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工业与农业,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在教学中要结合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人们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问题,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以及各种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是手段和途径,其目标是实现共享发展,并真正地感受到共享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第五,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两者高度一致,都是围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涉及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这两对关系说明了协调发展理念。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创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共享同一个地球,既共享地球上的资源又共同肩负起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这就需要沟通内外之间的联系,以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