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

本书特点

首先,本书再现了许多“已过世的白种男人”的思想,但或许对“已过世的大神”的思想写得少了一些。如果有什么办法能够写下心理治疗实践的真实历史,并且避免把重点过多地放在那些元老上面,那么我希望有人告知我这种办法。从这本书中,读者至少读到了一些不同的过世的白种男人、过世的白种女人、过世的印度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以及一些有趣的在世的男人和女人。这些比读者通常在标准心理学教科书上所学要多。

在第一部分中,《谈话疗法》宏观透视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所作的努力——发扬人文主义思想,反抗宗教信仰和宗教惯例,理解并治疗人们的情绪和心理障碍。约翰·盖斯纳神父和弗朗兹·安东·麦斯麦虽是已过世的白种男人,但他们是为心理受折磨者开展心理治疗的真正先驱(尽管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而事实上,如果他们知道的话一定会因为我这样说而轻视我)。在这部分内容中,法国科学家让-马丁·沙可和让-皮埃尔·让内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肯定,而在其他心理治疗的书中,他们的成就很少被提及,因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往往被当作动力心理学的唯一创立人。我希望读者略去本书前几章中“无意识的发现”,不要因为它改变了19世纪精神病学的面目并为心理分析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而被迷得神魂颠倒。本书所覆盖的约瑟夫·布洛伊尔、安娜·弗洛伊德和卡伦·霍妮的发现也许并不特别,但我仍希望读者能够欣赏这些先驱们在以科学为基础的谈话疗法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在第二部分中,本书不吝笔墨地高度评价了威廉·詹姆斯的思想,这些赞颂他都当之无愧。他为之后一个世纪的美国心理学起到了衔接作用,不然,人们是如何开始理解华生和琼斯的呢?

第三部分以相似的脉络介绍了玛丽·卡尔金斯那几乎被人遗忘的关于自我的著作和戈登·奥尔波特的关于统我的成长与发展的著作。如果没有这些作品,也许就不会有美国临床心理学界的人本主义“第三势力”。我特别满意的是在第三部分后几个章节介绍的那些思想观点,希望读者在阅读关于威廉·里奇和皮尔斯的内容时和我写他们的时候一样地快乐。第十八章是最难写的一章,这倒并不是因为对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有什么疑问,而是因为,要明确地把某种方式称为“女性主义”是非常困难的。正如玛丽·戴利所指出的那样,许多女性主义评论质疑“头脑妇科学”(这是弗洛伊德的术语,不是戴利的,但这条术语使她恰到好处地达到了目的)是否适合那些被压迫的受害者。在第十九章中,我描述了当下我自己对于心理治疗的看法。对于那些尽了最大努力来照亮我自己的生命旅程的笔墨,我怀有的是10%的灵感和90%的敬意。坦白地说,这是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个章节。如果威廉·詹姆斯的精神认同第十九章,哪怕是一点点,我就没有浪费时间。

第四部分集中介绍了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非西方的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在于禅宗的教导和实践。我希望这些章节中所描述的“静止疗法”在西方世界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宁愿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写一写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以及茶道,也不愿花费一小时的时间去关心“管理保健”和心理学家是否有权开药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