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还是医学?
心理学还是医学?
1950年代,科学心理学出现了挑战当下医学化准精神分析(quasipsychoanalytic)的两大力量,其中并没有美国人。
约瑟夫·沃尔普
1958年,南非精神病学家约瑟夫·沃尔普(Joseph Wolpe)出版了《交互抑制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by Reciprocal Inhibition)。其中,他直接以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原理重新解释了焦虑障碍,并认为这种障碍可以通过去条件作用(deconditioning)的过程来消除,他称其为“系统脱敏”。于是,1926年琼斯(Mary Cover Jones)对小彼得所作的研究终于在精神病文献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系统脱敏是第一个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具有科学可行性的“谈话疗法”。它最终成了除标准精神动力学实践以外的选择。这种疗法依赖于揭示病原的深层历史根基,完全建立在人类行为的规律上。
焦虑被定义为“自主神经系统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获得的持续反应”(Wilson,1989,p.247)。沃尔普认为焦虑是所有神经病性反应的根源。对于由特殊刺激引发的病理学程度的焦虑,我们可以系统地阻断焦虑的出现,使患者对同一种刺激产生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情绪反应,以此实现去条件作用。放松被证明为适用范围最广的、能够产生对抗性条件作用的反应,但沃尔普还证明,性激发和自信也可以有效地产生对抗性条件作用,阻断焦虑。(我不禁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詹姆斯在天堂正倚着他那哲学家的宝座,忽然收到这样一篇“发展”报告,于是他迷惑不解,不明白心理学家为什么要多花这50年来弄清楚这一点。难道形成对抗性条件反应和詹姆斯的意志锻炼有什么不同吗?)
沃尔普著作的革命性在于:他声称接受他的对抗性条件作用治疗的病人中有90%“被治愈”或“有明显好转”。弗洛伊德学派的人甚至从不谈论“疗法”,他们所谓的“将歇斯底里症的痛苦转变为普通的日常苦恼”需要通过年复一年的集中精神分析来实现;而沃尔普的方法最多只需要为期数周的时间。如果效果相同,那么革命即将拉开序幕。245
汉斯·艾森克
备受瞩目的证据来自英国伦敦大学马德斯勒医院(Maudsley Hospital)由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领导的心理学家小组。1961年,艾森克出版了《异常心理学实验手册》(The Handbook of Abnormal Psychology:An Experimental)。他把这项研究贯彻到了1964年,并收录了介绍如何运用这一“行为疗法”的案例研究。然而,马德斯勒小组没有满足于单单证明实验心理学运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他们还将行为分析的细活扩展到了临床治疗的核心领域,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用医学方法理解并治疗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根本问题。
事实上,在沃尔普的书出版之前,科学界就已经出现了对心理治疗医学模型的第二大主要攻击。1952年,艾森克发表了题为《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An Evaluation)的论文。其逻辑、方法十分简单明了,将分析建立在几项已发布的成果上。其中包括“住院治疗”对神经症患者康复比例的影响的研究,另一个研究是关于耗费了大笔残疾保险赔偿金,得到的却只是一般的医学治疗的神经症患者的康复情况。艾森克在报告中提到,如果重度神经症患者不接受任何心理治疗,大约三分之二可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康复。(要注意的是,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近代使用的镇静剂还未被引进疗程。)
显而易见,艾森克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主流心理治疗的支持者能够证明他们的疗法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疗法吗?艾森克在发表的24份心理治疗研究成果中探讨了这一问题,还附上了8053名病人的数据资料。大多数的病人(7293名)接受过“折中治疗”——这是艾克森起的名字,指的是除精神分析以外的任何疗法;剩下的760名病人接受过精神分析。
接受“折中治疗”的病人中,痊愈、有很大好转或有所好转的占到64%。而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中只有44%达到同样效果。精神分析师们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艾森克的数据具有误导性,因为中途放弃精神分析的病人比例很高。于是他重新计算了这些数据,将没有完成治疗的人排除在外。修正后的计算结果是:精神分析的成功率也是64%,与折中治疗一样,与普通医院不接受治疗的患者康复率、残疾病人的康复率基本一样。
艾森克总结道:
这些数据无法证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理论或者其他疗法中的任何一种对病人的神经康复起到更大的作用。在一组神经症患者中,无论他们是否接受心理治疗,约三分之二的病人在开始患病后的两年时间内会痊愈或明显好转。无论病人接受的是哪种治疗,无论治疗中实施的是什么方法,无论康复的标准是什么,这一数字在一个接一个的调查中显得异常稳定。这些数字从神经症患者的角度来看是鼓舞人心的;从精神治疗师的角度来看却与他们的声明有着相当的差距,并不尽如人意。(1952,p.321)246
艾森克在论文的最后说道:临床心理学家所修的课程,包括传统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内,都是“不成熟”的。
在15年的后续研究中,艾森克在控制良好的对照研究中一遍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发现。在这许多发现中,他总结道:
■临床医生对好转的判断与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几乎毫无关系,两者对真实行为都不具备良好的预计能力。
■对于在对照组的“等待名单”上签过字的病人来说,等待接受治疗的过程往往比实际接受治疗更有效。
■如果人们真的从治疗中受益,那么接受一个受过训练的专家的治疗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如果让家庭妇女和本科学生当“治疗者”的话,治愈比例与那些有经验或没有经验的治疗者是一样的,甚至更高。
1966年,艾森克将他对于谈话疗法有效性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必须承认,对于研究的否定结果,他多少有些震惊。为了完善那篇发表在1952年的报告中的结论,文章的主要动机就是在这一十分重要、但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的领域里,带动更好、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有一条根本的信念是:当假说尚未被推翻的时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后一定会有改进的研究方法来证明它。这一单纯的乐观信念已不复存在,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甚至因此承认:当前的心理治疗程序不像它在五十年前刚出现的时候那样被给予厚望了。(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