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建疗法
认知重建疗法
还有一种取向——也许有人认为那是“行为”疗法的一个分支,它涉及亚伦·贝克(Aaron 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对于抑郁症的谈话疗法的研究。这无疑是当今美国同一领域当中最重要的研究。贝克的成果在治疗焦虑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还很可能成为治疗广场恐怖症、偏执狂、神经性厌食症和强迫障碍的重要方法。
贝克和艾利斯一样,放弃了精神分析而转向认知疗法。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抑郁症患者令他越来越感到失望。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抑郁和自我惩罚有关——自我惩罚的过程在弗洛身上尽显无遗。但是贝克觉得对抑郁想法的这种释义并不准确,而且也没有太大用处。
有缺陷的信念
贝克反驳说,抑郁症患者深陷有缺陷的“认知图式”,他们倾向于将“注了半杯水”的杯子看成“一半没水”的杯子;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残酷而糟糕的地方;他们不一定会发表非理性的言论——像艾利斯所形容的那样,但是他们总是以消极、不利于自己的态度来对待看见和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如安可夫和格拉赛(Arnkoff&Glass,1992)所说:
抑郁症患者犯了一个基本的认知错误——他们更多地关注了世界消极的一面。这种抑郁的“图式”或是组织信息的认知结构导致了消极认知的三连锁反应——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都持有消极的看法。(p.662)
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是认知疗法成功的关键。患者必须清楚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并对认知过程深信不疑。治疗师则必须准确地听懂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并对听到的“错误”给出回应。治疗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患者的核心信念作出假设,为患者探索那些核心信念的检验方法。278
根据贝克的情况来看,抑郁症患者总是对他们的经历作出最坏的推论,然后变得意志消沉。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把体验建立在一系列特殊的“认知曲解”上,或是推理的系统误差,这是苦闷期最典型的特征。艾利斯有“一打”让生活看起来肮脏无聊的自我声明;贝克(1979)列出了六项病人对生活进行描述时带有的曲解——认知疗法治疗师倾听他们时应该注意。
●武断推论。“我其他方面都很好,但在某一门课的考试中得了个很差的成绩,这说明我不属于学校,也许这所高等教育的圣殿让我入校是个错误的决定。”
●断章取义。“我妻子一定准备离开我了;格雷格讲笑话的时候她笑得比我讲笑话的时候更高兴,而这个无聊的笑话她已经听过几十遍了。”
●过分概括。“哈佛大学出版社没兴趣出版这本书,出版商对书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太迟钝了。我何必自找麻烦写这本书呢?”
●夸大和缩小。这种曲解有一个敏感化和否认的过程。患者要么小题大作,把一些事件理解为灾难,要么就对那些可能对自己的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听而不闻。本科生总是在应付这些(无法沟通的)关系时手足无措。
●个人。“前天我在麦当劳看见了我的治疗师。他甚至不想抬头看我。我讨厌被人拒绝的感觉!”
●二分思维。“如果我在4月15日截止日还不申请退税的话,以后申请还有什么意义?”
请注意,我们都会时不时地产生这些曲解。认知疗法治疗师所关心的是,当情绪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其中的哪条?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我自己的认知曲解在于总是想解决全宇宙的“平等”问题。在我人生的困难时期,我确信自己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开始产生上述几项“曲解”,因自认为的不公平待遇而变得越来越抑郁,贝克会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呢?
我的REBT治疗师也许想要知道,我为什么非要自己相信生活是公平的;为什么当我发现世界上存在不公平的时候就要崩溃。
但是我的认知疗法治疗师一定会要我说出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证据。如果我因年龄、种族、性取向或个人信仰这些基本因素受到歧视,我的治疗师会要求我复述整件事情的经过,找出我认为自己受到歧视的证据。然后她会仔细教我怎样检验我的知觉和信念的可靠程度,告诉我如何应付认为自己遭到拒绝和不公平对待的“自动想法”。279
改变的挑战
作为一个谈话疗法的专业人员,我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我能够时刻留意来访者的曲解,我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释义现实的新方法。但是我从来不知道如何改变他们的思维。
我希望你记住第七章中介绍过的卢克,他是我着手研究“移情”奥秘的契机。我对卢克的最初诊断是:他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作为一个有冒险精神的青年行为疗法学家,我渴望在卢克身上验证一些认知疗法的治疗技巧。于是有一天,当他又感到生活无聊丑恶的时候,我要求他试着不去想任何关于生活价值的假设。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美丽而神奇:阳光灿烂、空气新鲜、枫树显出最动人的色彩。
我给保健办公室打电话临时借了一辆卡车,就借几个小时。然后把郁闷的卢克请到乘客席上,在附近州立公园的乡村小路上兜了兜风。当我们返回的时候,我感到亨利·戴维·梭罗、沃特·惠特曼和罗伯特·弗洛斯特合为一体了——成了一个优秀的认知行为疗法学家。
“那么,卢克,”我说,“你感觉怎么样?”
“你知道的,”他答道,“我的一生都在印第安纳州度过,过去却他妈的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觉得它原来这样平淡无奇。”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你能够硬带着一个人去感知,却不能强迫他以某种方式思考。
[1]特创研究是为《圣经》创世记篇提供科学依据的研究。——译者注
[2]摩西是《圣经》中希伯来人先知,曾率以色列人逃脱埃及人的奴役。——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