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土木工程教育

开拓土木工程教育

1937年爆发七七事变,华北地区很快沦陷。高镜莹因爱人生病未能随机关南迁。基于对日军的仇恨和保持民族气节,他顶住了当时权贵的拉拢引诱,坚决不给日伪做事。1938年初,他受聘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兼土木系主任,家由意租界四马路搬到离学院不远的马场道巨星大楼。这期间他的收入大减,经常靠卖东西贴补家用,生活很清苦。但是他坚信抗战必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开拓土木工程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天津工商学院前身是天津工商大学,筹办于民国九年(1920),转年由管理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1924年改称献县教区)的献县法国耶稣会在天津创办,是一所专科大学。1921年选定英租界马场道(今河西区马场道天津外国语学院)为建校地址。1933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立案,因所设科系数量未达“大学”标准,注册时易名为私立天津工商学院,由华南圭任院长,校训为“实事求是”。

1937年天津工商学院校务会议提议,校董事会决定,自是年暑假后新学年起,将原来工商两科分为工学院和商学院两院。工学院除保留原来土木工程专业外,又增设建筑工程系。商学院则在原来会计财政系基础上,分为商业财政学系及国际贸易学系。还对除新生以外的各年级学生亦分系教授,学生可自主选择系和专业。学校当局为分系上课积极延聘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任教。当时正逢平津两地高校内迁,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因种种困难,未能随原校内迁,而又不愿为日伪干事,很多人便转到没有内迁的天津工商学院任教。如燕京大学的教授齐思和、翁独健、侯仁之,南开大学的教授袁贤能、胡继瑗、张华伦,工程技术界的专家除高镜莹外,还有王华棠、阎子亨、谭真、沈理源、陈炎仲、孙家琦等。他们从事教学,增大了华人教授的比例,使工商学院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好评。再加上该院教学仪器设备完善领先,图书资料充实,报考工商学院的考生越来越多。

高镜莹是在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担任主要课程的教授,兼系主任长达11年之久。他对土木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开拓,除一般基础课和专业课外,首次为土木系增设高等结构工程、超静定结构、流体力学、土力学和水利工程等新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亲自编写教材,在教学中重实际重实践,以实际工程为例进行讲课,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高理解能力。他主持一个学习班专门研究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他派出教授带队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期间进行测量实习,包括导线、水准、地形测量、夜间观星和制图,从外业到内业一整套作业,使学生受益匪浅。他对土木工程教育的辛勤开拓,使工商学院土木系蜚声北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推动了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