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建筑设计师罗尔夫·盖苓和他的作品
金彭育
罗尔夫·盖苓(1884—1952),奥地利人,是天津解放前有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在津有两处寓所,即重庆道上的剑桥大楼和河西区蚌埠道德式楼房。盖苓在天津开办有盖苓美术建筑事务所,承揽建筑设计和装潢。这个事务所便设在剑桥大楼。他和妻子及三子二女居津三十多年。盖苓之子名为弗瑞斯、陶玛斯、小盖苓。两个女儿有玛利亚·芭芭拉和塞法悌夫人。1952年8月1日,盖苓因病故于天津蚌埠道寓所。后其家属去了美国。
盖苓在津设计了百余所楼房。如五大道上的民园大楼、香港大楼和剑桥大楼。除此之外,他设计最多的是单所小洋楼。这些小楼,各具风韵,既优美又实用。如昆明路117号的吴颂平旧宅(花园酒店),睦南道74号的李勉之、李慎之旧宅(房产信托集团、贵宾楼餐厅),花园路9号章瑞庭旧宅(市商会)等等。
民园大楼位于长沙路66—68号,与民园体育场隔街相望。大楼建于1936—1937年。原系3层,1992年接建为4层。占地面积3058平方米,建筑面积7376平方米,房屋295间。整座大楼建筑平面结合地形展开,由甲、乙、丙、丁4组不同的单元式住房组合而成。1层东面和南面设有9个开间长的通阳台。内平面有几个小天井以保证房间的采光和通风。每个单元均有壁炉、起居室、卧室、厨房、备餐室和卫生间。内装修高级,起居室和卧室是硬木拼花地板,居室门上镶有大片的磨花玻璃、铜把手。其余房间脸盆、坐式便器,厨房设有储藏柜,使用方便,居住舒适。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王光英曾在这里居住。
香港大楼因香港道(现睦南道)而得名,为现代公寓式住宅楼,建于1937年,位于睦南道2—4号,东临马场道。其建筑平面呈现L形,砖混结构,地上5层,地下1层,房屋183间,建筑面积4817平方米。楼内各层单元布局合理、紧凑,主要住房临东面和南面,便于采光通风。每间居室20平方米,室内装修高级。客厅内设有装饰壁炉,地面采用水磨石,门窗均用上等木料精制,厨房、备餐室、储藏间和卫生间设备齐全。每个单元均设主楼梯和小楼梯,并特备混凝土疏散楼梯,地下室为车库。楼东、南两面外墙从2层开始向外挑出3米直至顶层,作为封闭暖廊。外檐采用大面积玻璃窗与砖墙形成虚实对比;圆窗、方窗、联窗形成型体对比,浅色水泥砂浆装饰面与深色清水墙形成色彩对比。整幢大楼雍容典雅、简洁明快,现代气息浓郁。解放前,这幢楼曾居住过一些外国人和中国的金融界、工商界、知识界人士。其中有著名银行家资耀华及其后人——舞蹈家资华筠以及钢琴家刘诗昆等人。资耀华是湖南耒阳人,生于1900年。他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任总秘书及调查部经理。1933年赴美,在费城沃顿工商管理学院学习。1935年到津,任上海银行天津分行经理,住进香港大楼。1947年再度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研究工商管理。1948年回国,任上海银行副总经理兼天津分行经理,来往于津沪之间,在津仍住香港大楼。1950年上海银行公私合营后,任总经理。1959年以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主任兼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等职。作为银行家,他还出版了不少金融专著。
解放后,香港大楼住过包括原天津市委书记张淮三等河北省、天津市领导人。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作家方纪在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脍炙人口的散文《挥手之间》、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在香港大楼完成的。原计划完成的40万字长篇小说《同时代人》因文革而辍笔。晚年他以病残之躯,以左手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方纪左手书法独树一帜。
剑桥大楼位于重庆道24号,因重庆道原名剑桥道而得名。解放前这里主要居住外国人,大楼设计者盖苓也曾居于此。大楼是一所雄伟壮观的新型公寓式建筑,水泥平顶,现代风格,1936年建成。共有17个单元,117个大、小自然间。全楼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18平方米。单元内卫生暖气设备齐全,房间较大,均有灯光灰线。大楼院落宽阔,有花坛和绿地,也有一些观赏树木,景色别具一格。
吴颂平旧宅:吴颂平,名熙忠,安徽婺源(现属江西)人。天津早期四大买办之一——人称“汇丰吴”、“仁记吴”的吴调卿长子。1904年于北洋巡警学堂毕业,后赴美学习军事,曾任山西教育厅长。天津沦陷后,日本人开办大华煤油公司,董事长为曹汝霖,吴颂平为常务董事。其旧宅位于英租界康伯兰道(现昆明路117号),该房建于1934年,由寓居天津的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为欧洲集仿型花园别墅住宅。3层,砖木结构,多披挂瓦顶,墙面为部分水泥断块,部分为鹅卵石水泥面,墙体有独具一格的狮面装饰环,中世纪欧洲古典风格的壁灯,贴近自然的拱券门。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内装修豪华昂贵,新颖的舞厅壁炉和日式木结构花厅都颇有特色。
李勉之旧宅:李勉之(1898—1976),字宝时,天津人。1918年天津德华中学毕业。1922年赴德国亚美机械厂进修实习。1923年回国,协助其父启新洋灰公司董事李希明办理家务文书。1928年进入实业界。1933年与人合资经营中天电机厂,1941年起任该厂董事长。解放后,曾任公私合营中天电机厂经理、天津市电机工业公司经理、天津市工商联常委、天津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人大代表。其旧宅位于英租界香港道(现为睦南道74号房产信托集团公司和贵宾楼餐厅),该楼建于1937年,由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共有完全相同的楼房4幢,每栋建筑面积984平方米。仿德庭院式设计,砖木结构,花岗岩基础,琉缸砖墙面,卵石混水罩面,现已修葺一新。其妹李慎之也是市政协委员,1994年,她把自住的1幢楼赠给和平区政协。
章瑞庭旧宅:花园路9号这所楼建于1922年,由富润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前部为主楼和前院,后部临营口道是平房和花园。全楼占地面积3.96亩,计有楼房36间,平房11间,建筑面积2305平方米。楼房用红机砖砌墙,牛舌瓦顶,砖木结构,3层,另有地下室和顶子间,为法兰西仿曼塞尔式花园建筑风格。1楼临前门入口处有半圆形凉台,进入主楼迎面是纵横连列券式花厅,十分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独特。花厅正面是用彩色玻璃镶嵌的风景图案大窗,厅顶是钢丝玻璃罩顶,使花厅在白天十分明亮,且光线柔和。1楼中厅有门通向各室,中厅后是大客厅,客厅有两个侧门,通向凉台,走下凉台就到了后院。2、3层楼,逐层缩小,房间减少,阳台增大。全楼均有细木地板、双槽窗。地下室为锅炉房和厨房、杂房。后院有平房和汽车库。通往前后院的甬道有葡萄架遮阳。这里是实业界知名人士章瑞庭的旧宅。章瑞庭是天津人,生于1878年,家境贫寒。从15岁起,为小站一家船主当伙计。由于常为袁世凯的小站练兵营地运送军需品,因此结识一些军官,这些军官以后有些成为军阀。由这些关系,他开办了规模较小的“恒记德”军衣庄,东北军军装全为该庄承做。章瑞庭做军装发了财,又开办了“恒源”帆布厂,继而参与组建了“恒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天津实业界知名人士。在1930年北洋纱厂经营不利时,章瑞庭接办北洋纱厂。他曾资助南开学校教育资金10万元。该校建校舍时,将礼堂命名为“瑞庭礼堂”。1936年,天津华资纱厂因受日本纱厂倾轧,相继亏损难以维持,章瑞庭却“宁愿少卖钱,也要卖给中国人”,终以68万元贱价将其企业转让给华资经营的“诚孚”公司,表现了中国民族企业界人士的气节。
说完了花园路9号小洋楼,再回过头来说说盖苓。据到天津来访并参观小洋楼的盖苓的亲属介绍,盖苓不但在天津设计了很多房屋,还在秦皇岛、北戴河、上海、南京、青岛等地设计了不少洋楼。其中在北戴河海滨设计了一部分海滨别墅,风格各有特色,至今保持完好。每到炎夏时节,盖苓和他家人经常去海滨避暑,并居住在自己设计的别墅里。此外,盖苓还设计了大连火车站和沈阳的东北大学部分教学楼。
作为欧式建筑设计家的盖苓,十分喜爱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并对此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曾经跋山涉水,亲自考察过北京、直隶(现河北)、山西、热河等地的古建筑。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斗拱、梁、柱、屋顶、雀替、棋格门窗、垂花门、瓦当、栏杆雕饰、藻井、石鼓、挂落、上马石、影壁墙及油漆彩绘情有独钟,并亲自参与了一些中式传统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据来津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他曾参与了蓟县独乐寺的修复加固工程。
作者:天津市风貌办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