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女师同学有学生会的组织,下设出版、卫生、体育、文艺、讲演各组,组织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每班选一名委员,组织本班活动。出版组负责在同学中征集稿件,配合学校出版课编印季刊和周刊;讲演组每周活动一次,同学们轮流着练习讲演,并选出代表参加校际讲演比赛;体育组负责组织本班的课外体育活动,全校性的运动队有田径、篮球、排球等,体育教师帮助指导联系组织比赛;文艺有歌咏、美术、口琴、民乐、话剧等组,每周活动一次,也都由各项专长的老师辅导,记得口琴组的辅导老师是张志新烈士的父亲张筱岑老师,他还指导几位同学练习当时尚不多见的小提琴。
女师学校很重视开展体育活动,每年春秋季都召开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上体育课甲组的同学比赛田径项目,乙组的同学比赛跳绳和拔河,丙组的同学比赛掷沙袋、套藤圈。全班参加比赛的同学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同学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班旗和班徽,身穿统一的运动衣,龙腾虎跃,我们三十二学级曾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田径成绩较好的同学由学校组织运动队,加以专门培养,参加省市运动会,且名列前茅。
女师平时最普及的体育项目是打排球,课前课后大家围个圈儿托球,很有意思,有的同学课间休息十分钟的时间也不放过。学生会经常组织班级排球比赛,因此女师在当时排球水平较高,三十年代河北省女子排球代表队的成员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女师的同学:如二十七学级的毕诲芬、王淑贞、安淑卿;二十八学级的韩王荪、韩燕荪、张宗义、马炳文;二十九学级的隋阳堃、张淑平;三十学级的唐振坤等,她们参加华北运动会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每年的送旧迎新游艺会都开得非常热闹,事前各班自报两三个节目,由学生会审查批准,因为节目繁多,每次开会从晚七时都要开到夜晚十一二时,同学们仍兴致不减。我班在初中时曾上演当时颇流行的黎锦辉写的儿童歌剧《葡萄仙子》,全剧要演一个多小时,排演、伴奏、甚至服装(六位仙人、五个动物、男女连小孩)道具(满结葡萄的葡萄架)都由十四五岁的同学们自己解决,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高中时还演过话剧《回家之后》和《第五号病房》等。
女师学校有不少同学家在外地,在校住宿,本市家远的同学也可申请住校(住校生约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学校对住校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专门有老师负责管理住校生的生活,起床、盥洗、晚自习、熄灯都有严格的作息制度,生活很有规律。住校生平时除有特殊事需请假离校外,一律不得外出,只有星期六下午可以离校回家,出校门前要到训育科去翻牌(训育科内墙上有一大木制栏,上面按宿舍居室挨次挂上有住校生姓名的小牌,一面白底黑字,一面白底红字,学生在校时,黑字牌向外,离校时翻到红字牌向外)回校后再翻过来,便于训育科掌握住校生是否在校。星期日下午一律返校参加晚自习。一般的住校生和校外的联系是很少的,只有少数学生会的骨干要经常和外校同学联系事务,或有极个别年长的同学校外有男朋友,如有书信往来,便会引起训育课老师的注意并加以干涉,同学们习惯了,也多认为和男人交往似乎是大逆不道之事,因而女师在当时有“尼姑庵”之称。
女师食堂的伙食是公费(每人每月伙食费六元),吃的质量还很不错:六人一桌,两荤两素外加一汤,米饭馒头随意吃,但不得携出食堂,冬天加一火锅,虽说多是白菜豆腐之类的素菜,但是热乎乎的却也能驱走几分寒意。同学们争着在火锅烟囱上烤馒头,真是香脆可口。庶务科老师很强调食堂的卫生,菜里如果发现有不洁之务(如苍蝇、头发等),就要罚炊事员现炒一热菜,炊事员都必须推平头,并戴上洁白的工作帽,同时非常注意灭蝇。
学校对住校生的生活也很照顾,盥洗室、洗衣室、浴室设备齐全使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