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连长

“瓦西里”连长

说到兵团的生活,不能不想起我们的老连长李清福(前面我谈到他在扑火时对知青的保护)。他是个山东大汉,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说起话来声若洪钟,长的有些像原苏联电影中的人物,为此,知青送他一个绰号“瓦西里”。他资格很老,听说解放战争中立过功,当了连长,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升迁,转业到农场,直至组建兵团后,仍在连长的位置上,虽文化低些,但脑子极好,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翻翻报纸就能在全连大会上给你讲一大套国际国内形势,不管你爱听不爱听。抓生产很有一套,听说以前他到哪个连队,那里的生产就打翻身仗。他懂得多种经营,那时除按计划完成大豆小麦玉米的任务外,还组织人种人参、栽种果树(当时北大荒冷没有种水果的)种啤酒花,还争取到200亩种罂粟(国家计划)的任务。为此老农场的人又送他绰号“李大抓”。要是搁现在,凭他的能力,搞个农产品的什么集团之类的是绰绰有余的。那时我时常奇怪,连队共8个地号,上千顷地,他是怎么安排生产的,凭经验?后来才发现,他每天天不亮起床,到各个地号去查看庄稼生长情况、土地墒情、草情,以决定农活的安排,最苦的是庄稼长到齐腰高时,地里露水重,走一圈回来,衣服都被露水湿透了。那时他已年过半百,战争年代腰腿又有伤,个中辛苦别人是难以体会的。对他,我一直视做长辈看待。1993年我重返农场,特意去看望他,知道老人喜欢喝两口,带了两瓶酒,竟把他感动得落了泪。他那伤腿痼疾日趋严重,行走困难,靠拄拐才能出门,腰也弯了,人矮了许多。得知他离休后,曾去过广东,到当军医的大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又怕长住给孩子增加负担,老两口又回到农场,住在两间旧房子里,老伴身体也不好。临分手时,老人很伤感,说是怕以后再见不着面了,在场的人都落下眼泪,在内心里不禁发出“英雄不再,廉颇老矣”的感慨。

6年的兵团生活,虽有艰辛、磨难和挫折,但这一切都被几十年的时光滤过,在头脑里久久留存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现在伴随一场政治运动的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其中的是与非个人很难评说,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那是我人生的第一站,在那里我付出了青春,付出了一生最好的时光;北大荒也回报了我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那里的天高地阔赋予了我达观的人生态度,艰苦的经历培养了我坚忍的性格,每当工作生活中出现种种困难和不如意时,就会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所有的不如意都会烟消云散。我想,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知青情结”的一种表现吧。

作者简介:张玉茹,女,1968年10月从天津第98中学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13连,曾任出纳、文书、副指导员等职。1974年被选送到原天津医学院学习,现在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现为教授和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