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红帮裁缝”在天津
刘文勇
“红帮裁缝”是旧时人们对宁波裁缝的统称。以前中国人称西方国家为“外番”或“红毛国”,将那些长着红毛发的人称为“红毛人”,因此人们就把专门替“红毛人”做西装的裁缝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是19世纪中叶由宁波人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及由这个群体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服饰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服饰文化的国家,近代以来,各民族服饰的相互渗透,慢慢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特征。1840年以后,西洋文化逐渐影响到中国,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在近代西方文化渗透到东方之前,中国已有精湛的传统服饰及制作工艺。据有关资料记载,天津的服装制造业源于清代,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天津就已经有了以家庭为主的服装手工作坊,尔后逐渐出现了成衣铺和成衣局,主要是为官宦和商贾制作中式的长袍马褂,后来长袍马褂普遍了,变成了中国的一般服饰,这种以制作中国传统服饰为主的裁缝相对“红帮裁缝”而言,被后人称为“本帮裁缝”或“中帮裁缝”。
作为京畿门户,由于水陆的便利,天津自古就是南北漕运的集散之地,在近代天津曾有两支较大的外籍商帮,即广东帮和宁波帮,“红帮裁缝”是宁波帮中的一枝。1860年,清政府将天津辟为通商口岸,随之,英、美、法强行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地。西方人的到来,使天津出现了洋行、买办,商业贸易活动日渐昌盛,西装也从大洋彼岸远道而来。当时清政府也陆续有留学生派出,学子们在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服饰文化带回了中国,带到了天津,他们脱下了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那时的年轻人和一些有钱人都以着西装为时尚。就在这时,“红帮裁缝”随之而来,天津成为当时少有的几个有国人会做西装的城市之一。
宁波是最早开埠的沿海城市之一,宁波人历来善于经商,素有“无宁不成市”之称。外国人的进驻使宁波人较早地接触到西服,在为外国人缝补浆洗中,他们学会了西服制作,19世纪中叶,宁波就有了承做西服的裁缝,主要是为外国人做西装。那时,因人口稠密,迫于生计,许多人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宁波人的足迹遍布在全国许多城市,那些学会了服装手艺的裁缝们,为了生存,便挂着“拎包裁缝”的招牌,走出宁波,融汇到许多大城市中,上海、天津、汉口、南京、青岛、烟台、济南等沿海城市,都有宁波衣帮,北京也有宁波裁缝的西服名店。
到20世纪初,天津已有大量的宁波生意人,形成了宁波帮,他们每年春来秋去,由海路运货,往来于宁波、上海、天津之间。茶叶、毛竹、纸张、明矾、绍兴酒、瓷器和药材、核桃、红枣等是他们货运的主要商品,年复一年,这种往来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需。
宁波人在天津做生意行业很多,比较集中的有金融(银号、票号)、金银首饰、绸缎呢绒、钟表眼镜、洗染、西装制作、茶叶、南味品等,这其中的大部分行业都集中在老城附近,唯独西装业则在劝业场至小白楼一带甚为红火。
天津最早的西装裁缝店,是1892年在天津法租界开业的“王阿明西服店”,1904年,在海大道又开设了一家“何庆锠西服店”,二人均为宁波籍,尔后陆续有宁波人在天津的租界开西装店。1920年以后,开在劝业场一带的有冠生园、李同益、复兴祥、何庆锠等西服店,这些店为天津劝业场商业中心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天津老租界继续扩张,并且又划出其他各国的新租界,时属法租界的小白楼一带是“红帮裁缝”的聚集地。当时除八国联军外,“十月革命”以后,有许多白俄来到天津,聚居在小白楼一带,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外国淘金者也涌到这里。1906年“起士林”西餐店的开业,带动了其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使这一带很快形成了一个供外国人和有钱人寻欢作乐的繁华商业区,因此开在这里的西装店很多。小白楼有个江夏里,包括王阿明、何庆锠在内,这里聚居着许多宁波裁缝,他们把这条胡同当作生产车间,白天在店里做生意,到了夜晚家家户户都在灯光下制做西服,后来人们干脆称江夏里为“裁缝里”,当时就有“夜走小白楼,充耳缝衣声”的巷语,“红帮裁缝”作为宁波裁缝的代称也被约定俗成。
开埠后,天津商业发达,各国的先进设备已有引进,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德国手摇缝纫机和美国脚踏缝纫机的使用,大大加快了西装的制作速度,为西装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天津西装业发展速度快,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港口城市,当时有不少外国轮船在天津停泊,经常有外籍船员上岸休息,出入娱乐场所。但有一些高档娱乐场所,特别是跳舞厅,是不允许穿水手服进入的,船员们必须换上西服,所以当时一些聪明的行业人除制售西服外,还兼做西服出租业务,以方便临时所需,生意相当不错。
天津有一支庞大的“红帮裁缝”队伍,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份《天津制售西服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中,244家会员,宁波籍会员就有95家。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李同益、和昌行、寿德记、裕昌号、协康号、香港号、恒泰号、民兴号等8家,超千元的有34家,在天津西服业中资本投入比重很大,最兴盛时,职工就达二百五十余人。当时除宁波籍西装店铺外也衍生出了宁波籍以外的其他西装店铺,但他们大多是从拜“红帮”为师直至独立门户的,可见,“红帮裁缝”引领了天津西装行业。不仅如此,他们还受西装的启发,对中装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如对直筒型的中式传统旗袍,在腰身上借鉴了西装的可体性,进行了新的创意,使旗袍更能体现妇女的线条美。二三十年代,新式旗袍成为妇女们的时尚装,“红帮裁缝”的到来促进了天津服饰的变革和发展。
当年,天津最有名的西装裁缝大都来自宁波,他们制作的西服很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如何庆锠做的西服就以手工精细、合体大方而著称,英国绅士十分赏识,后来连英租界工部局巡捕的制服都是请何庆锠包做。宁波裁缝以精湛的手艺赢得了消费者,虽然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商标的概念,但有名的店号就是他们最好的商标,许多新潮人士都以身着“红帮”名师傅做的西装为一种荣耀。
第一批“红帮裁缝”进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他们能够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生存和发展,不仅是因为他们会做西装,重要的是他们在制作西装的过程中更注重质量和款式。“红帮裁缝”制作的西装款式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一粒扣和两粒扣,领头有平驳头、枪驳头、倒驳头,口袋有开袋和贴袋,下摆有后开衩、摆缝衩,不开衩等种类。还有一些与西装配穿的大衣、马甲、衬衣等服装,“红帮裁缝”也都制作,用材也比较考究,多采用呢绒、哔叽、黑炭衬、里子线等面料和辅料,这些原料很多都是从欧美国家直接进货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提高了成衣的档次和文化内涵。
到40年代末,天津的服装业已经有了相当发展,据1948年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当时天津的服装业已有364户,从业人员有三千三百多人。解放前夕,天津服装业已门类齐全,有被人们称为“本帮”的华服业,有以“红帮”著称的西服业,还有被称为跑大帮的军服业,形成了天津服装业的三大体系,另外还有专做铁路局服装生意的。在“红帮”的西服业中,又分为以俄式西装著称的罗派、日式西服的日派和以欧美西装为样板的英派,从这些派别中不难看出,天津服装业不论是中装还是西装,其技术水平和文化内涵都在全面上升,开始形成了专门的行业。
西装是一种舶来品,当年“红帮裁缝”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了它,用一把剪刀走天下,他们不仅剪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之路,而且促进了西装在中国的传播,勿庸置疑,“红帮裁缝”开创了天津西装制造业的先河,并且为天津服饰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先锋作用。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