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圣功女中
郑爱梅
圣功女中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存在,当时规模不大,单班制,与圣功小学同在一校舍(当时为绿牌电车道,即现滨江道劝业场小学)。校长是夏景如——天主教徒,女高师毕业,终身未婚。
在30年代后期,校方有意扩建圣功女中,于是动员学生四处募捐,由天主教教友捐献和天主教会资助。从而建立了新校舍——马场道校址(即现新华中学校址),于是圣功女中正式独立,由天主教圣母无染原罪会修女院负责主管。该修女院设在学校附近,即今睦南道与香港路交叉处,现为长芦盐场津办所在。
在40年代时的圣功女中在所有中学行列中是赫赫有名的,与工商附中视为兄妹校,与耀华中学并列齐名于津市。校风正派,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勤俭朴实。
下面将我记忆中的圣功女中情况简单叙述如下:
校长李仲吾主管教务教学方面事宜。修女院文院长(比籍)主管全面和训导方面,学生的品德等。
圣功校训:温良恭俭让。
办学宗旨和方针:德智体三育并重,全面发展。
班级:初高中各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各设两个班。共十二个班。
每个学年由训导处推荐优秀生,每班一名,作为全校学习的榜样,将相片公布在走廊中,标注“品学兼优,敦品力行”,以鞭策学生,学习先进。
师资队伍:多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聘任的教师(除英、日语外)负责文、理、数等各科教学,都有相当的资历。教师有:王佑民、赵亚湖、朱仲愚、王慰三、吴笃之、杨素贞、朱韬奋、朱菊、毕诲芬、陈芝兰……
英语教学均由修女院修女担任,有罗修女(德籍)、比修女等。多采用直接教学法,每节上课开始,先行祈祷:圣母玛利亚,我爱您!愿您像是待您孩子那样爱护我,保护我。
学校制度严格,在管理方面也很严格,一般中学都称圣功女中是“模范监狱”。学校规定:
1.入校必穿校服。春夏季:白衬衣(长袖),套无袖的黑连衣裙,白袜子(长筒)、白鞋(平跟);秋冬季:藏蓝色衬衣,套无袖的黑连衣裙,黑袜子、黑鞋(平跟)。
2.发型:学生头,发长不能超过耳下一指,不许卷、不许烫发。
3.早八时前入校,如迟到可入校不许人教室,以免搅扰他人听课,待下课铃响后,再进教室听下一节课。
4.入校后,不得任意出校门。在未放学前如需出校门,必向训导处申请,说明情况,批准后给出校牌,传达室凭牌放行,以避免学生逃课,放任自流。
5.住校生平日不得任意离校到外面游逛,书信往来要经检查,星期日傍晚要归校。
教学管理方面
在教学方面,学校很注意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对学生课程掌握更为严格,促使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要有好的学风。
1.严格掌握教学进度,按要求进行讲课,要求教师在阶段讲完了,要进行课堂小结,进行小测验,以使学生理解深、记得牢,巩固学习成果。
2.每周举行抽测:事先不告知学科,每周六为抽测日,由教务处决定所抽测科目,进行考试,类似会考。两个班在一个考场,相互间隔,无法交头接耳,更无法窥视他人试卷及答案。抽测成绩是年终成绩的组成部分,全面考核,促使学生学习经常巩固,全面复习,随时应试,没有惧考心理。
训导方面
1.修女经常在校门口,对学生全面检查:衣著是否符合学校规定,头发是否过长,或卷发,如有不合格者立即纠正,发过长,则持剪剪短之。
2.每当上课时节,修女经常从教室门窗口处看到教室内,窥视学生上课是否老实,是否认真听讲。如有,下课后,就叫到训导处加以训导。进行个别谈话,是经常的。绝对不许自由泛滥。
自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敌伪当局为对学校加强监督,决定派遣日本教官进驻学校,名为教学“日语”,实为监督学校。当时派入进驻圣功女中的日本人叫森原太郎。自此时起,增加“日语”课,由森原太郎任教。
学生的纯洁心灵中,热爱祖国,目睹日军横行华北,蹂躏并践踏我祖国大地,奴役我同胞,已深感不满,于是凭藉对祖国忠诚和热爱情怀,凭藉民族感,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用在对付日本教官身上,视日语教官为恶煞,为瘟神,不与之合作,学习上采取搪塞、对付、敷衍等消极抵抗的态度。
校方也采取了相应对抗的措施:增加英语教学课,在学习课程表上,凡列有“自习”课均上“英语”课,从而师生一致,心照不宣,共同与日对抗。
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圣功师生,一有机会,就要唤起青年,唤起民众:勿忘国耻,勿忘民族危机,振奋起来,不要再过醉生梦死的生活,使人们摆脱苦难。把“强化治安运动”的演讲比赛会,化作圣功师生唤起群众的讲台。人们憎恨日军入侵我国,对国民党不抵抗而节节败退不解,但知道张自忠、张学良、宋哲元和冯玉祥,向往着大刀队的抗日。但对共产党也是不理解,师生们默默地只想抗日。老师要认真教,培养青年,学生要好好学,期望能作振兴中华的栋梁。
国土一天一天沦丧,日军横行在祖国华北平原,奸淫烧杀,无恶不作,采用三光政策,残酷非常。每当一城一市沦丧,当局都要学生游行、庆祝,目睹一幕幕情景悲痛万分!是可忍,孰不可忍!自己国土沦丧,反要自己去庆祝,这真是奇耻大辱!于是圣功女中部分师生不约而同地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以“倭寇不灭何以家为”为信念,毅然决然不顾个人安危,不顾艰险,逃离沦陷区——天津,涉水跋山——长途流浪,奔向抗日的前方。
胜利了!解放了!人民摆脱了苦难,新中国成立了。几十年过去了。但圣功师生的情谊却令人难以忘怀。1981年,年已八旬的王佑民老师,他是40年代圣功女中教务长,从西安来津,寻找40年代的圣功学生,一个一个学校地询问,终于找到了40年代的学生翟淑如、郑爱梅和师静淑等几位同学,千言万语难以形容这师生情谊。爱护、关切之情满布人间。
三四十年代圣功女中的学生,如今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她们遍及全国各地。从海河之滨到西北高原,天山脚下;到南海之滨,珠江江畔,嘉陵江边;到古城西安,雾都重庆,郑州,内蒙,旅顺大连等等,遍及全国。也有的退休后,飞往异国,和子女共享天伦。
她们曾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行业中——教育界、文艺出版、医学护理、石油开采、金融、国际贸易、邮电,机械、工厂等辛勤地劳动着!她们默默地奉献。多少年来,努力耕耘,不为索取,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忘校训,做到温良恭俭让,在她们心底,深深地缅怀着母校——圣功女中,决心要做一个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战斗到底的英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