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师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课程设置科目繁多,有基础课、专业课和音体美课。基础课有语文、数学、英文、史地、理化和生物等科,要求是较严格的。语文教材由任课教师选取古今中外的名著,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记得有鲁迅、冰心、叶绍钧等人的散文和小说,《史记》中的古文,李白、杜甫的诗词等。担任我班语文课时间较长的是何肇葆老师,她要求学生很严,作文要求主题明确层次清楚,用多种方式纠正错别字,给我们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科教师多是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对教材非常熟悉,如历史教师张炯章先生,上课时只拿几支粉笔,讲述中外历史,边讲边板书提纲,还在黑板上画当时形势图,其熟练程度使同学们赞叹不已!

理、化、生物课非常重视直观教学,物理教师李清波除结合教学让学生看标本模型挂图和教师注释外,还尽量教学生亲手做试验,化学课每周都有两节课连起来,好让同学做分组试验。生物教师陈仲泽经常让同学分组用显微镜观看植物或动物的组织结构,然后画图,写出观察结果。还让同学亲手解剖青蛙、鸽子、兔子等,以观察它们的内脏器官,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

专业课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给同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党义课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女师对音、体、美课十分重视,我班初中教声乐的是王长青老师,他选的歌曲都很好听,不少是至今尚流行的中外名曲,像赵元任作曲的《卖布谣》和《叫我如何不想他》,外国的《最后一棵玫瑰》、《铃儿响叮当》等,同学们都很爱唱,至今仍记忆不忘。王老师也给同学讲乐理,还经常让同学们欣赏各种器乐曲和名歌,使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到高中就要学习弹琴,先由陈振铎老师教风琴,后由劳景贤老师教弹钢琴,从指法学起到能弹有伴音的进行曲和儿童歌曲,校内设有十几间琴室,各班排好练琴时间,以保证同学们的课外练习。

美术教师是孙观生先生,他的水彩画、粉笔画、油画都有较高的水平,同学们由于爱好不同努力不同,掌握的程度也就不尽一样,但必须掌握素描和图案,以便将来工作应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女师的体育课,自杜隆元老师、梁秀暄老师任课以来,按学生的体质强弱和体育技能的水平分别编班,以便因材施教。我班和三十一学级中入学级的班级相近,这三班中身体健康并有一定体育技能的同学编为甲组,在田径、体操、球类等方面技能的要求较高,运动量较大。把三班中身体一般,体育技能不高的同学编为一组,教师教以掌握各项体育的基本要领,辅以各项体育游戏;把三班中体弱的和有慢性病的同学编为丙组,在冬暖夏凉的体育馆上体育课,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或做柔软体操或做垫上运动。因为是水平相近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活动起来很有意思,经过一个阶段的锻炼使每个同学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根据女学生的生理特点,女体育教师还掌握每个同学的月经情况(每个同学要按月填写月经卡片),发现问题及时和校医研究解决。

到高三年级,体育教师也教师范生体育教学的教材,边学边练,每个同学要独立编排儿童体操和儿童舞蹈,轮流着给同学们上儿童体育课,课后师生共同评议。

女师学校另一个不言而喻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在家庭能做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因而还设有缝纫课和家政课。初中缝纫课的教师是五十多岁的李竹君老师,校内师生普遍称她“李老太太”,她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做得一手好活,教学生从钉扣做手绢到绣枕头做童装等。李老师能拿笔随意勾画出四季花的花样而不用打稿,同学们要她作画总是有求必应。同学们每做好一件成品,就缝上一个纸条写上班级姓名交给李老师,她看后在纸条上写个评分(非甲即乙)撕下来放在眼镜盒内。从高中二年级起增加家政课,由女师学院家政系毕业的郝慎修老师担任,她教同学管理家务,布置房间和制作蛋糕等。有时实习老师带着同学从配料到制作,做成的食品大家分着品尝,很有意思,那个江米八宝饭我们至今仍做招待宾客的佳品呢!到高三时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六七人住在“模范家庭”(一个独立小院)中实习一周,同学们自己设计布置房间,自己做饭做菜,周末还请老师和外组同学来做客,俨然是个家庭主妇。

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经常到女师附小和天津办学有成绩的小学去参观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同学们殷切盼望的就是集体去北京参观,四月份毕业班的同学由学校领导和几位教师率领去北京参观两周。头一周老师先带同学们去北师附小和师大附小去听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和该校领导关于办学的经验,同学们受益不小。后一周则参观了故宫、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动植物园,游览香山西山和八达岭,看到祖国雄伟的河山,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归来后就到女师附小去实习一个月,由附小任课教师和本校教育老师进行指导,同学每人要实际练习备课写教案和到课堂讲课两三节,指导老师评议后评分,最后选一位实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做一堂观摩课,引导大家讨论总结。

最后一关是毕业前的会考,由河北省教育厅命题,考几门基础课程,成绩全部及格才发给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