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工商联新局面(1991—2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异军突起,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这一形势的发展,1991年7月,中共中央颁发了《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文件指出,“现在亟需有一个党领导下的主要是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民团体,对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三胞’投资者介绍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爱国、敬业、守法的教育,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正确意见”。“工商联作为党领导下的以统战性为主兼有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一个桥梁,能够配合党和政府承担这方面任务”。党中央把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交给了工商联组织。工商联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十余年来,市工商联作为具有统战性的人民团体,紧紧围绕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先后参与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的制定工作。多年来,天津市工商联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共撰写提交调研报告183篇,其中8篇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20篇获市委、市政府优秀调研成果奖;向各级人大、政协共提出各类提案和议案两千余件。市工商联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单位”,为促进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履行商会职能,工商联积极开展各项会务活动。通过会务活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工商联工作的正确方向;经常对会员进行“爱国、敬业、守法”教育,使他们自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把国际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新情况、新观点和新经验及时向会员进行交流和传递,不断充实和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头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十分重视及时组织和引导广大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在扶贫助残、支教办学、三江抗洪、张北抗震、和田打井、西部开发等项活动中做出特殊贡献,累计捐款捐物约达1.08亿人民币;不失时机地对会员中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进行宣传表彰,树立起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形象,推动了工商联各项工作的开展。
市工商联始终坚持为会员做好服务的宗旨。(1)为促进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工作。截至2002年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4家商会社团建立了联系,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会结为友好商会。1979年以来,工商联共接待境外商会来访1078批,2884人次;组团出访33批,301人次;介绍合资合作项目1621项,达成协议149项,共计金额9357万元。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会员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是工商联工作的基本载体和组织网络,也是工商联工作的重要任务。截至目前,天津市工商联共发展会员10195个,其中老会员3620个,非公有制经济会员8351户,占会员总数的70.2%。建立同业公会40个,区、县基层分会106个。在市政府命名的2001年度百强企业中,有29户是工商联的会员,表明工商联会员企业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具有突出性和代表性。(2)工商联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如《商会沙龙》专题节目等,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舆论。(3)举办各种培训班,相继组织了三十多项专业培训班352期,学员达14960人次。(4)先后组织109家会员企业,参加中国首届民营企业交易会、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成果展等,累计达成经贸协议152项,资金总额12.9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市工商联为企业解决了资金需求、人才需求等方面问题,得到民营企业的好评。
1997年11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了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科学论断和理论概括,准确地指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所有制格局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以后到2002年,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与1997年相比,全市私营企业由1.93万户发展到4.05万户,增长110%;私营企业集团由22户发展到60户,增长173%;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55.78万人增加到72.85万人,增长35.6%,其中安置下岗职工27万人;注册资本从154.7亿元,增加到463.4亿元,增长199.6%;纳税总额由6.7亿元,提高到20.45亿元,增长204.5%;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增长到17.8%,提高了9.8个百分点。这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正在为实现天津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