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博物院
华北博物院是由英国基督教伦敦海外布道会在1904年创办的,该博物院附设于新学书院之中,院址在法租界海大道(今和平区大沽路第十七中学)。1902年新学书院建校伊始,其院长赫立德(S·L·Hart)曾多次组织英国教员以游历为名,深入我国的山西、陕西、直隶、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猎获了一些飞禽野兽,采集了一些植物标本,并收集到我国部分地区的人文地理风貌等资料,如在陕北发现了蒙古人进攻延安时遭到破坏的许多庙宇遗迹;在彰德府发现了许多甲骨,并在其中发现一件珍品,经著名收藏家方若鉴定是周朝的,后来方若送给赫立德一片甲骨,并写了一篇有关甲骨的文章。
赫立德的考察队沿着京奉铁路到达沈阳、铁岭、新民、宽城子等处进行考察,并深入吉林,对东北各地农业生产以及风俗习惯都做了调查。他们的猎获物都由英国教员苏尔比(A·C·Sowerby)剥制成标本,作为华北博物院的展品。
华北博物院是与北楼同时建筑的,和大礼堂相连。该博物院面积很小,只有楼上楼下四间展室,另有一间实习室。赫立德在设计建筑北楼时,就把大礼堂的楼下划在博物院内,作为动物标本陈列室。该博物院标榜“化鄙陋为文明,起衰颓为强盛”,其藏品主要包括文物、南洋群岛和非洲土著居民使用的物品,以及动植物标本,地质、土壤和矿产标本,另外还有海南岛上一些民族学资料。文物主要有周代鼓、范增剑和几十片甲骨(甲骨是山东廪生王体荣捐赠的,其中25片经专家鉴定是珍品)。南洋群岛和非洲土著居民使用的物品,包括标枪、棍棒、盾、弓箭等武器,瓢、碗、盆等食具和麻织或草编的衣物等。在动植物标本中,有鲸鱼骨骼标本、南美洲亚马逊河森林中的特大翠兰蝴蝶和南洋群岛的大甲虫等昆虫标本。为增加效果,在展示这些标本时配以山岩草木装置在展室四周的大玻璃柜中。此外,该馆还有三百多个装有泥土的玻璃瓶,这些泥土是赫立德和英国教员从华北各地采集来的,并用标签说明哪种土壤适合种植何种农作物。华北博物院在清末民初天津的外国人中曾轰动一时。由于华北博物院附设于教会学校“新学书院”之中,社会上的普通中国人无法自由地出入该校,因而导致参观该博物馆的观众很少,社会影响也就不很大。1928年赫立德退休,因继任者栾嘉立(C·H·B·Longman)保管不善,大部分动植物标本霉烂,只能作为垃圾处理掉了,展室也改作大教室,该博物院即停办,其藏品中的鲸鱼骨骼标本后被送往河北省种植园的博物馆,其余的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