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是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黎桑·埃米尔(汉名桑志华)创建的。黎桑·埃米尔(E·Licent·S·J,1876—1952),法国人,动物学博士。曾做过清政府的农村咨议。他在1912年就谋求探索黄河流域、蒙古地区以及西藏附近地区。按他自己的话讲:在那些地区“不论从科学上,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它的地质、植物区系、动物区系,人们都还一无所知”。要做这件事就要在中国北方建立一座博物馆。他的设想得到法国北方耶稣会会长步烈(L·Pollier)神甫和耶稣会总会长魏伦兹(X·Wernz)神甫以及当时法国在中国直隶省东南教区(设在河北献县)耶稣会会长告迪萨尔(R·Gaudissart)神甫的赞同与支持。

1914年3月,黎桑从法国出发,经西伯利亚铁路于3月21日到达中国的满洲里,25日到达天津。耶稣会献县教区指定坐落于天津法租界内的圣路易斯路(今和平区营口道)18号的崇德堂即教会财务管理处为黎桑的活动基地,并作为他在天津筹办博物馆和黄河、白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筹备处之所。黎桑经过一番准备后,于同年7月开始了他在中国北方的考察工作。

黎桑来华后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桑志华”,他孤身一人去中国北方进行考察,全仗着遍布中国北方各个角落的天主教教堂与传教士为其提供方便,其考察经费主要由设在献县的华北教区、法国尚柏涅教省和法国外交部提供。

1919年6月,桑志华在甘肃庆阳以北约55公里的辛家沟发现了大量的上新世——蓬蒂斯动物化石,这是他发现的第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为了将发掘出来的化石运出沙漠地带,他共雇用了83头骆驼驮运化石,由此可知出土的化石之多。

1922年8月至9月,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萨拉乌苏河河谷发掘出了大量第四纪中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有一个新属和4个新种。由于发掘出了大量的化石,无法运回,只得暂放在内蒙古五加河西北的三盛公天主教堂内。

桑志华经过8年的发掘与采集,获得了众多的标本,使得存放在崇德堂里的标本已将这所楼房的三分之二房间和全部地下室堆得满满的,再也无法容纳新的标本。崇德堂的房间再也不能满足桑志华发掘化石、采集标本之用。这样,建立北疆博物院的工作就提到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以及天津法租界行政当局的议事日程上来。这时,法国教会拟在天津建立一所高等学府——工商学院,故建议桑志华将博物馆与工商学院建在一起。因为工商学院与博物馆都是法国教会的下属单位,两个单位毗邻,各为一个独立单位,协调更为方便。桑志华同意这种安排。于是由献县教区耶稣会会长让·德布威(Jean Debeauvais)在紧靠英租界马场道的南侧划拨出一块空地(今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并由教会向各方募集资金使工商学院与北疆博物院同时兴建。

1922年建立了北疆博物院的第一座办公楼(即北楼),由比商义品地产公司工程部的建筑师毕奈(M·Bint)设计并监造。该楼共三层,为砖混结构,并配有防盗门及双层窗户。该楼包括三个实验室(可兼存标本),一间办公室,一小间暗室,两大间藏品库和一间备用库房。楼高21米,占地面积三百多平方米。该楼建成后,北疆博物院宣告正式成立,桑志华任院长。经费由工商学院拨付,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亦曾给予过捐助。

随着标本的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型动物标本的增加,使得原来的实验室不敷使用,再加上参观者日益增多,将收藏的标本陈列出来是对广大参观者愿望的满足。由于博物院与工商学院同处一个大院,为了满足教学上的需要,1925年经与学院方面协商,决定在办公楼西侧建立一座陈列厅并与办公楼相接。

陈列厅的建筑工程委托给法商永和营造公司,由工程师柯札尔斯基(M·J·Koziersky)设计。他将陈列厅设计成具有美学外形的中心牛腿柱式的内框架结构。窗户则采用桑志华的建议,将平板花玻璃镶嵌在钢筋水泥的窗框内,这样可以免受春季如云细沙的侵袭和夏季暴风骤雨的渗入,使标本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将陈列柜固定在墙上以使室内光线明亮。在建筑材料上则选用防火性强的砖和混凝土。陈列厅也分为三层,一、二层用于陈列,三层为临时性库房。

北疆博物院的创立并未影响桑志华继续考察,1925年8月,他前往直隶省阳原泥河湾地区进行考察与发掘,发现了中国早更新世地层动物群化石,共45个种(其中有14个新种),再次震动了国际古生物界。

博物院的陈列厅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终于在1928年对外开放。在一楼陈列厅内,陈列着地质学、岩石学、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各种标本,另有很多大型动物化石骨架如披毛犀、象、鹿的骨架等就陈列在展厅中央的大玻璃柜之中。二楼陈列厅主要陈列着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的各种标本,其中鸟类标本就有近四百种;二楼展厅中间的大玻璃柜中陈列着大型的鱼类和兽类标本;在墙上或天花板上还悬挂着许多大件的标本。整个陈列厅中展品的标签均为法文,只是偶尔在标题上使用一下英文或中文,因而它的服务对象不是面向天津普通百姓的,而天津的普通百姓也很少有人知道在天津还有这么一座博物馆。但由于它的学术研究水平很高,又有一大批珍贵的标本,因此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至今未衰。

由于藏品源源不断地增加,现有的建筑又显不足。为此,决定在办公楼的南面再建造一座新楼,专门作为藏品库房。该工程仍然委托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并施工,设计者为工程师莫勒(M·P·Muller)。1929年,该楼正式动工兴建,这座新楼为两层,总体设想与办公楼一致,窗户采用陈列厅设计的式样,在北楼与南楼之间的二楼位置以封闭的空中通道相连接。除库房外,图书室也设在这座楼内。该楼在1929年和1930年分两期进行施工。至此,北疆博物院的所有建筑物宣告建成完毕。

北疆博物院建成后,桑志华并未一味地留在馆里研究藏品,而是仍如以前一样,经常出外进行考察与发掘。在这之后最有名的一次发掘是1934年到1935年他在山西榆社地区发掘出大量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三趾马类、象类化石特别突出。这批化石后来全部运回到北疆博物院,使该馆的藏品更为丰富,种类也更加齐全。

1937年7月底,天津被日军侵占。北疆博物院地处租界内,又为法国天主教会所有,日军没有对其占领,但是,燃遍华北大地的战火使桑志华再也不能外出考察和采集了,只能呆在馆里整理、研究所收藏的标本。另外,天津的英、法租界已成为岌岌可危的“孤岛”,时时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在这种无法大有作为的情况下,桑志华无奈只得于1938年回国了。他走后,北疆博物院的工作就停顿下来了,到1949年1月15日,一直处于守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