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撒北海
裕容龄挺过了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受到文史馆的热心关怀和在北京工作的侄外孙的精心照顾,平安地生活到1972年,这时她已经年过九十岁了。由于年老体衰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在这一年她生病了,文史馆安排她住进北京最好的医院,侄外孙经常去看她,面对死神将近,裕容龄仍然心情开朗,经常和医护人员谈笑风生,深受医院人员的爱戴。但是,自然规律,天命所在,裕容龄于1973年1月16日病逝于医院,享年91岁。她在遗嘱中希望将来能将骨灰撒在“江河湖海”。
住院时,裕容龄的侄外孙经常到医院去看望她,但是裕容龄去世后,这位侄外孙为难了,文化大革命中他也受过冲击,深怕弄不好再背上个“封建余孽”的孝子贤孙的罪名,后果难测,就把裕容龄的后事委托给了文史馆。在当时红卫兵造反派仍然横行天下的情况下,文史馆也为难了,如果公开地开追悼会,“不合时宜”很可能招来麻烦。文史馆经过深思熟虑,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终于按照裕容龄的遗愿,对她的后事,精心地策划出一个妥善的,但又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妙安排。
一天,裕容龄侄外孙所在单位的领导通知他到文史馆去处理裕容龄的后事,这位侄外孙不敢去,领导告诉他“这是政治任务,一定要去,并且保证不会出问题……”侄外孙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文史馆(即位于北海边上的团城),文史馆的领导在十分肃穆宁静的气氛下,默默地将裕容龄的骨灰交给他,然后打开文史馆的后门,陪同他走到北海的岸边,那里有一条小船,文史馆领导陪同他上了船,驶入北海,由他默默地将骨灰撒在了北海。裕容龄去世后,当时在国内还不便刊登讣告,但是《人民日报》的海外版还是发了讣告,裕容龄在国外的养女王女士闻讯后,立即回国进行悼念。
附记:本文的初稿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米镇波副教授的研究生杨焕云和衣长春帮助整理,特对他们表示感谢。同时,还对给予我很多帮助的艺术史学者刘恒岳先生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