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与私立乐仁小学

冯玉祥将军与私立乐仁小学

游铁民

天津市私立乐仁小学是由1927年起手开办。初创者为我的父亲游仁声先生(1902—1985),山东省济宁州人。父早丧。依其父留下的一百吊钱和寡母在街上缝穷,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因苦寒,父亲仅上过4年旧学。其后大量知识,皆靠刻苦自学所得。14岁上便不得不离家远行,只身去外面闯荡。早年在徐州、南京一带当过兵棚中小跑、学兵;在商家学徒和写账。后来津,在驻津东北军中当过文职小官。再后自动脱离了军队。初以卖报糊口,后与友人在南市广兴街办过一个日出四开小报一张的《新新报》,任副社长兼营业部主任,并在该报上发表过连载小说。因经济上难以支撑,不久即停办。

父亲当时家住北站附近择仁里。看到左近聚居铁路职工们子弟,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有求学之需,遂起办学之念。便于1927年起手办学,其起步之艰难、令人难以想象。开始4名学生,也无所谓校舍。一块长条铺板一锯两开并排钉在一起,上涂墨汁即为黑板。收留一个从河南逃荒来津沿街乞讨的十来岁小童摇铃,加上他和祖母、母亲共4人。每日二斤棒子面。每日两餐,每餐一斤,蒸五个窝头。一老一小尽饱里吃,剩多剩少由之。剩两个,父亲和母亲每人一个;剩一个,每人半个。随窝头下肚的惟有咸菜。

经3年的苦熬后,学生人数渐增,学校初见雏形。此时才在大经路福缘里(后迁福昌里)租小平房为正式校舍。最后因学生猛增,遂另选定址在昆纬路112号大院中。三年后,到1931年4月呈天津教育局立案核准之时学生已70名。后迁址到昆纬路时学生已有二百多人。

1928年7月该校召开成立大会,筹备处在月纬路办公。校董有:游仁声、李筱三、许永春、陈品三、许王俊卿(女)、方德森、蔡用宾、吴悦忱、汪焕光、于蕰章等10人。选任游为校长兼教务,教师有游仁声(山东济宁人)、张果(湖南长沙人)、林汉超(河北河间人)、许王俊卿(北平人)等,会计张禹九(北平人)。学校定址昆纬路时,校舍面积已扩至3752平方尺。教室七间(学校报呈立案核准时只有教室两间)。教员备课室一间、传达室一间、接待室一间、储藏室一间、厨房一间、大礼堂相当于五间(不开会时做报刊阅览室、标本室、仪器室、图书室和学生成绩陈列室各占一间),共计17间。课程设置:党义(即爱国主义、忠孝信义、为自由平等而奋斗之教育)、国语、算术;社会(即博爱教育)、公民(守法与道德教育)、自然、作法(即作文、口述与笔述能力)、书法、珠算、音乐、体育、美术(铅笔及水彩写生)等。

该校从无到有走过十年的长路,培养了多届毕业生,并向扶轮(铁路)学校输送了许多少年英才,得到了附近居民,特别是铁路职工们的好评。故而在那片地区有“山东来了个游先生”、“要上扶轮、先上乐仁”的口碑(铁路职工子弟上该校,家庭困难者可减免学费)。

在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1930年以后,学校得到了冯玉祥将军几番直接和间接(通过其在京津的长兄)的精神上的鼓励和经济上的资助。

当时正值冯将军因坚持抗日而倍受蒋汪挤压,不得不两度到山东界内的泰山上隐居。1930年以后,冯将军曾派人到其母出生地山东济宁州寻亲。据当时济宁游家人言说,冯派到姥姥家寻亲的是潘庭喜、石朝洞二人。说冯将军梦见其已故母亲向他说:“你们冯家祖坟找到了,可我的爹娘和我们游家先人的祖坟还没找到呢!”从来主张忠孝节义并一贯身体力行的冯将军对此自不能安之若素。于是派人来寻。父亲接到传此信,放下手头一切事急忙返乡。到济宁后会同游家几人到泰安去面见冯将军并会同在北京的冯兄一起去给冯母上坟(冯将军之母是山东济宁州游家姑奶奶)。此后,还去泰山陪冯将军同住一段时间;另在每年冯将军生日那天去泰山聚首。

冯将军自幼好学,上泰山后更加刻苦用功,曾请几位著名学者为师。后看到泰山地区许多穷苦子弟上不起学,还同夫人李德全先生兴办了14所小学。当他得知自己的这位表弟也正致力办学时,自是如遇了知音般欢喜,不由得高看一眼。便格外亲热地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咱是亲表兄弟呀!暂先忍耐一时,以后有咱弟兄出头的那天!”其后,亲笔写信给当时来往于津京两地的其长兄,请其助这位表弟一臂之力办学。此外,冯将军在泰山的几年里,每到冯的生日,表兄弟上山聚会并作短暂逗留之时,冯总少不得以兄长身份有许多良言并潜移默化的教诲、精神上的鼓励,而每次临别时又总有一笔资助。这些资助则无一例外地又都投入到办学中来。

至于冯兄见到冯将军信后所给予的资助,便更是全面大宗的了,仅1934年乐仁小学迁址到昆纬路一次,所提供资助就有:崭新的150套学生桌椅、图书室里的大型书柜、音乐课用的日本产风琴、能容十人办公使用的如台球桌大的大公事桌子、教室中的黑板和讲桌。体育用品和童子军用品各一套、校内摆设的四季花木等等。其中家具皆父亲画好图纸,冯兄着人照图施工、油好漆、用大卡车直送到昆纬路新校址来。来往联系皆祖母往。据后来她回忆,冯兄在津住处似在当时英租界13号路。

时至1937年8月,日军侵占了天津。父亲不肯在日军统治下搞屈从的奴化教育,那样也对不起全力支持乐仁办学的铁心抗日的冯将军啊!忍痛愤然丢弃了心爱的学校的一切,义无反顾地举家迁回了山东济宁的老家。但事情至此并未完结。

父亲回到济宁,生活没有了着落。借钱开了个杂货小铺。怎奈向以仁爱为人生追求的他,天生不是经商的料。不几月连本钱赔光。其时,山东济宁也已沦陷日军手中。他不得不再次回天津卫闯荡。可想不到的是,再次来到旧地天津,冤家路窄,恰遇上挟嫌报复他的人了。此人曾受聘在乐仁小学当过教师(可能属正式编制以外的),姓苏,宜兴埠人。学生给起外号“酥崩豆”。后因与一女学生关系暧昧,影响很坏。父亲严厉批评他,但他还不知收敛而被除名。这次竟在乘有轨电车时不期而遇。父亲不记前嫌主动招呼他。他问现住何处时,父亲还告知了自己仍住原处河北择仁里。可是,善良仁义到竟无防人之心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这就给这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以实施报复的机会。他竟向日本宪兵队写了告密信去(游丢弃学校出走前将国旗、中山先生和冯将军像等日军违禁之物皆藏室内地板下,想是后被日军发现而疑父亲与坚决抗日的冯将军有关系欲抓捕之)。万幸的是,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举家迁移,侥幸逃过了此劫。

日本投降后,父亲又通过冯兄与张伯苓先生等辗转曲折的关系,得到天津第六民众教育馆(西马路)担任贫童义教班和妇女实习班教学工作,直至天津解放。

天津解放后,民教馆改称人民文化馆。父亲继续留在群众文化系统工作(后从西马路文化馆调东马路文化馆,还曾在河西区文化馆、和平区图书馆、河西区图书馆)直至退休。

1985年1月31日,父亲游仁声先生在居所长沙道思治里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