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概略

天津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概略

陈隽如

天津东临渤海,城池建于海河西岸,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开辟商埠以来,市中心区就沿着海河东西两岸发展。金朝设直沽寨。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接纳南粮北运。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朱棣率靖难军由此地南下沧州。永乐二年建城,三年调天津卫和天津左卫来这里,四年又调来天津右卫,设兵备道管辖。天津原来是良乡北边口关的名称,三卫调来以后,连这个名称也搬到这儿了,因此这座城定名天津卫。

天津建城以后,才成为北京门户,华北重镇。建城初期,没有学校,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明朝政府设置提督学校官,命令全国凡是有武卫的地方,都要建立学校,选拔武官和军士的优秀子弟充当学员,从此天津三卫才有学校。天津卫学在东门里,是提学御史程富奏设的,左卫指挥使朱胜捐献住宅,首建明伦堂和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正统十二年(1447)大成殿建成,天顺二年(1458)增建两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天津道黄中建名宦、乡贤二祠。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天津卫升为天津州,改为州学。九年,升为天津府,改为府学。十二年,知府李梅宾在府学西增建县学,从此天津文庙有府县两学。

天津府县两学,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长芦盐商大修,自府县两庙、两殿、两庑、两祠,以及大成门,土木工程同时并举,时逾4个月,用费5000两。棂星门、义路、堂阶、垣墉应该修建的还很多,工款无法筹措,邑人张锦文(俗称海张五)慷慨地承担下来,以前工程做的不够的地方全部修建,历时一年多。民国十五年(1926)褚玉璞任直督办的时候,又大修一次。

天津武学起初设在西南城角楼上,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天津道高邦佐把它迁移城里西北隅。每三年试骑射论策,学员数十人由武举一人作训导;名科正事,受兵备道管辖,不隶属学宫。武生能文考中文学的,还可以进入文学。雍正十一年(1733)武学归并文学。

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到德宗十三年(1887)建立书院六处:

康熙五十八年,修筑三岔河东岸瞿黄口岸,在赵公祠建立三取书院。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县人王又朴等捐修学舍12间。穆宗同治七年(1868)洋人借住,移盐官厅后。德宗光绪十三年通纲盐商拓地改建。

乾隆十六年(1751)盐商查为义和长芦运使户见曾说,愿将鼓楼南废宅捐建义学,直隶总督方观澄批准,建设讲堂三间,前为门、后为山长书室,四周建筑学舍64间,费银二千四百多两。落成后,巡盐御史吉庆来津为书院请名师,立教条。并以学业如海,不问不得津渡,必须引导学子使问,才不迷失方向,因此名为问津书院。

宣宗道光七年(1827)西北城角文昌宫重修落成。县人侯肇安、王天锡、梅成栋向天津道金洙建议,招集士子在庙里成立文会,订立月课。立朔望两课,朔日斋课,郡人公捐办理。望日官课,由府、道、县三衙门轮流阅文,随意捐廉,作为奖赏饭食的经费。实行一年,人数渐多,学业有进境。以后在文昌宫旁海潮庵建立辅仁书院,选生童80名入院培养。同治九年(1870)天津知府马绳武到辅仁书院课士,见佳文林立,美不胜收,以为天津科第甲于池邦。

同治十三年,贡生娄举信请准建设会文书院,专课举人,长芦运使祝垲由运库杂课内每年拨津蚨千緍作为膏火杂费,不敷时由天津府补足。地址在东门里仓廒前。

光绪十二年(1886)建立集贤书院,为外省举人、贡生、监生等知识分子肄业的地方,每月课文两次,制艺试帖以外,兼课经解策论,诗赋骈散杂文,以及天文、算学、财务等。

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汪守正,县人崔铨、杨云章在西门外稽古寺故址成立稽古书院。稽古寺俗称铃铛阁,明神宗时建设,中有藏经全卷,康熙年间重修。光绪以前就是三津人士集会的场所。书院成立后专课经古,开办伊始经费不足,只考官课,未立师课,在知府汪守正,邑绅黄俊翰等捐银3000两以后,月课经费才有着落,又在洋行经纪赢余项下岁拨津钱1200串,作为建造讲堂学舍及岁时修缮的经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到清末,由长芦运署,天津道署、府署、县署在城乡各地共设立义学41处,培养青少年学子。

天津设立学校是由光绪初期开始的。

光绪六年(1880)创立电报学堂,地址在东门外扒头街,十二年九月迁移到紫竹林法租界校址,现在解放桥南解放北路。

光绪七年三月,创建水师学堂,地址在天津机器局内(现在的东局子),培养驾驶兵舰的大副、二副和管理机轮炮位人员,并训练海军。由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倡,光禄卿吴赞诚负责。

光绪十二年八月,李鸿章奏建武备学堂,地址在唐家口,由各军抽调少壮材武人士,学习洋语、洋文和算学、阵势,培养将校人才,聘请西洋人做教习,分班训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向北洋大臣王文韶建议创建北洋大学堂,招考头二等学生,延聘中西积学之士,分班教习,略仿西法,长年经费5万两,由海口煤税、米麦税及招商电报两局捐助。地址海大道梁园门外(现在大沽路大营门西)。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到西沽。当时学科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机械四门,后添铁路、译学、师范各班,不久裁去法律科。民国初期改名北洋大学校,十八年(1929)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稽古书院开办天津普通学堂,二十八年改为官立中学堂,三十一年改名天津府中学堂。民国二年划归省立,名天津中学堂。五年改名直隶省立第一中学校,十七年改名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二十二年改名河北省立天津中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委任凌福彭筹设北洋工艺学堂,地址在城里草厂庵,以后迁到河北黄纬路。民国十八年(1929)改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设化学制造,机电工程,市政水利工程三系,附设高中二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天津市师范学堂,地址城西北隅北洋校士馆。宣统二年(1910)改称直隶第一师范学堂。民国二年(1913)改称直隶第一师范学校,设草厂巷分校。三年(1914)迁到河北公园学务所故址。九年(1920)迁新开河西。二十二年(1933),改称河北省立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两部:第一部在西北城角文昌宫内,第二部在锦衣卫桥火神庙。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设北洋法政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名河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改名河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成立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四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民国二年(1913)改名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民国五年(1916)改名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十七年(1928)改名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十九年(1930)改称女师学院,设国文、英文、史地、教育、家政、音乐、体育七系。地址在河北天纬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堂,地址鼓楼西中营。

宣统二年(1910)创立直隶水产讲习所,旋改名水产学校。民国三年(1914),改名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十八年(1929)改名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设渔捞组,制造组、养殖组、高中科、研究部,地址在河北总站东。

民国七年(1918)成立扶轮中学校,经铁道部核准,由京奉、津浦、京汉三路局分拨经费。路员子弟入学减免学费。地址河北五马路北头。附设小学部。

民国十三年(1924)成立直隶省立天津女子中学校。分高初两级。十七年改名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二十二年改名河北省立天津女子中学校。地址特别一区大营门外。

民国十九年(1931)成立天津市师范学校,造就小学师资,设师范本科、师范本科职业部、特别师范科、幼稚师范科和初级中学。地址河东三马路西口。

天津在清朝佛教道教最盛,梵宇林立,到处都是庵院寺庙。光绪二十六年(1900)岁次庚子,义和团起义,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庚子以后,有志之士痛国势之凌夷,知非大办教育不足以开通民智,抵御外侮,因此提倡废寺庙兴学的主张。到民国初期,毁庵院寺庙很多,就地成立学校,小学居多,并就庙宇原名加小学二字改为校名,如草厂庵小学、放生院小学、城隍庙小学等。到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后,才都改官立,按照第一、第二次序排列。到天津沦陷以前,市立小学有四十处,市立短期小学有二十三处,市立幼稚园有五处。社会教育方面有第一职业补习学校,分教育、工艺、营业三部。学科分工艺、商业、普通三门。教学按照小学课程,工艺分印刷、机织、针织、刺绣、缝纫、照相、造花各门。学生半天工作,半天读书。地址在西门外慈惠寺街。

天津私立学校,南开声誉最著。创办人为严范孙先生,经办人为张伯苓。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私立中学堂,地址在西北角。郑菊如先生捐南开地15亩建校舍,三十三年(1907)落成,名南开学校。民国六年张伯苓赴美研究教育,归国后,创办大学,得黎元洪、徐世昌、李秀山诸名流赞助。民国八年(1919)四月,在中学南建大学校址,同年9月成立大学。民国十一年(1922),得八里台地七百多亩,建大学新址,民国十二年(1923),大学迁校。旧校址拨给中学,添设女中。民国十四年(1925),建女中校舍。民国十七年(1928),增小学部。

天津私立大学尚有工商大学,系法国人创办,有附属中学,地址马场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津沦陷前,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备案的中学有28所,小学有95所,幼稚园有4处。私立民众补习学校有27所。

社会教育研究我国文化遗产的有两处:一处是国学研究班,李实沈先生创办;一处是崇化学会,严范孙先生创办。国学研究社名师甚多,有教无类,成就人才甚多;崇化学会只作月课,学员自习,所作月课札记有臧式之先生批改,参加的学子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