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是天津人自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创办人为著名教育家严修之子严智怡。严智怡(1882—1935),字慈约,后改持约,天津人,1909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1912年任天津劝工陈列所所长,1913年将劝工陈列所改为直隶省商品陈列所。同年,该所组织全省商品调查时,在一次会议上,严智怡与华学涑等人都谈到“在天津应该自己建设博物院,以辅助教育的事情”,并且认为应在现有商品陈列所的基础上筹建博物院。华学涑(1872—1927),字实甫,号石斧,天津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科乡试举人。曾任刑部主事。致力于理化博物,尤精于小学训诂。时任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编辑课长。1914年冬,严智怡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随员有乐采澄(时任直隶省商品陈列所陈列课主任)、陆文郁(字莘农,晚号老辛、大药先生,天津人。国画家。致力于昆虫植物研究和标本制作。时任直隶省商品陈列所干事)等人。严、乐、陆在去美国前即拟定为筹备博物馆征集资料的计划。在美期间,严智怡等人有意识地调查学习了美国各博物馆的陈列方法和组织机构等,并且还搜集到一批美国印地安人的民俗文物,包括货币、巫术器物、食具、织物及住房模型等,这些物品后成为天津博物院的藏品。1915年,严智怡归来,在直隶省巡按使公署教育科主任李金藻(字芹香,又字琴湘,天津人。曾就读于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1912—1916年任直隶省巡按使公署教育科主任。1921年出任江西省教育厅长。1933年任天津广智馆馆长,1936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的赞助下,着手筹建博物院。1916年2月,由直隶省巡按使公署教育科主任、天津十余座著名学校校长,就筹建博物院事由,会商直隶省巡按使朱家宝,获得批准。同年4月,省署委托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筹建博物院。天津博物院筹备处设在天津公园(今河北区中山公园)内,经费由省署教育科、天津劝学所及各学校解决,严智怡总理其事,华学涑负责具体筹建事宜,直隶省商品陈列所全体职员都兼办这一项工作。1917年秋,直隶省设实业厅,严智怡任厅长(任至1922年),商品陈列所就隶属于实业厅,严智怡兼陈列所所长,继续进行博物院筹建工作。原定于1917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天津博物院”,由于同年9月直隶省闹水灾,天津公园内住满灾民,所以开幕式被迫延期。1918年3月,实业厅呈明省署,由实业厅划出位于今宁园以东的旧劝业道署西偏房屋,拨归天津博物院筹备处,用作未来的天津博物院的固定馆舍。“自筹备之日起至1918年,为时不过二年,用款不满八千,所征集的物品,天然、历史两部总共约四千多种”。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成立。同时,展览会开幕。当天上午在省议会举行天津博物院开幕式,由教育厅长王章祜、实业厅长严智怡演讲,最后由省长代表李叔扬宣读省长致辞。当天下午展览会开放。当时因馆舍需要修葺,无法举办基本陈列,故暂时举办展览会以飨观众。该展览会完全仿照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格局,内分陈列馆、演说坛、武术馆、游艺馆和余兴部(演出杂剧),还附设茶社,并出售三套藏品的明信片,又发行临时日刊小报。展览会开放至同年7月31日。在两个月展期中,陈列馆的参观人数达28900人,游艺馆也有15000人光顾,社会反响较大。展览会结束后,陈列品运入新拨的固定馆舍,并派专人保管。因馆舍正在修缮,展览开放时间尚不能固定,但学校、机关团体观众及特别介绍者,可随时接待。其经常业务是征集物品、整理物品、编写说明、布置陈列、出版图书。1922年,实业厅制定了“天津博物院简章(草案)”和“天津博物院董事会简章(草案)”。同年8月,经省署核准备案。9月,举行第一次全体董事会,会议通过了博物院简章和博物院董事会简章,推举严智怡为院长,华学涑为副院长,并照章派定职员。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1924年,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天津博物院的经费无法落实,加上院内住上了军队,房屋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只好停止对外开放。1928年,国民党军队占据平、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这时,严智怡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博物院遂请教育厅向省政府申请到每月367元的经费,并更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当时博物院内住满了晋军,直到1929年冬天,最后一批晋军方才迁出博物院。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31年河北第一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1934年又更名为“河北博物院”。30年代前期正值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阶段,河北博物院的业务活动也开展得十分活跃。该院职员曾陆续到北平、南京、山东、上海等地的博物馆、大学和研究机构参观学习,汲取经验,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征集活动。

在此期间博物院举办了很多展览,如在1934年7月举办“全国铁路沿线出产品第三届展览会”和“全国矿冶地质展览会”,还在1933年参与了天津美术馆举办的“歧阳世家文物展”、1934年参与了“河北省救济黄河水灾书画物品展”等。博物院在1931年创办了半月刊画报和《天津博物院院刊》,其他的出版物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就有著名古文字学家王襄先生的两部代表作《簠室殷契类纂》和《簠室殷契文徵》,著名文物学家和文学家刘鹗的《铁云藏陶》,以及《巨鹿瓷器》等。此外,博物院还经常举办通俗讲演,如“益农动物”、“从简册说到线装书”、“传拓方法”、“古代皇帝概说”等。到1936年,博物院的藏品增到三万八千余件,陈列室有36间,分自然、历史两部分。自然部包括植物类、动物类、矿物岩石类;历史部分为文字类、陶器类、瓷器类、骨器类、石器类、玉器类、礼品类、武器类、掌故类、科举类、巨鹿出土宋代文物类、货币类、纪念类、宗教类、人种风俗类、古迹风景类、交通类等。在自然部陈列中,陆文郁与李贯三(时任编辑课员)运用了“帕诺拉玛”式陈列法(即景观陈列法,也叫布景陈列法),设计了狮、豹、野猪、海底鳞介等巨型的生态景观陈列。当时博物院仅有11名职员和3名工友,人员精干,业务水平较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中国保安队集结于北宁火车站,向盘踞在火车站中的日军发起攻击。一时之间枪声四起,弹片横飞,火车站旁的河北博物院饱受战争之苦,大部分职工和难民一同出走,只带出了部分簿册和印记。天津沦陷后,博物院被日军封闭。1938年5月,博物院迁至河北区宙纬路32号的一座楼房和8间平房内办公。1940年,博物院由天津市署派员接收,改为天津特别市市立博物馆。1945年日本投降后,博物馆更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