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向我们走来

战争向我们走来

由于中苏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1969年3月2日爆发了珍宝岛事件,全国进入一级战备,虎林地处前线,气氛就更加紧张。支左的解放军立即开赴前线,运送军用物资的火车每天要过好几列,夜里远处不时会升起一颗颗信号弹。提醒人们已进入战争状态。我们团也组织了四个武装连队,赴珍宝岛和正规部队并肩作战,挖战壕、抬担架。他们住在乌苏里江边,对岸是全副武装的苏联军人,时常会有冷枪打过。听说别的团还有知青牺牲了。我们算是前线的“二线”,在生产的同时也在挖防空洞、挖战壕以备不时之需。还接管了一批从兴凯湖劳改农场疏散来的劳改就业人员。并按上级要求,组织学习俄语喊话,记得有“徼枪不杀,优待俘虏”“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之类的口号,因为没有俄语基础,那种俄语特有的打嘟噜的发音对大家非常困难,特别是年龄大些的老职工,根本就学不会,教俄语的上海知青小史就按汉语发音的字注在俄语字母旁,记得有一句是“捷夫多利呀格达耶”。现在也忘记什么意思了。每天晚上要集体喊上一阵。那时还经常搞演习、搞拉练,夜里突然紧急集合,还要打背包,睡得迷迷糊糊的经常穿错衣服,背包也打不好,后来不知哪个聪明人发明的把背包带先系好一个扣,往叠好的被子上一套拉紧就行了,虽不规范,但总算不至于掉队了。拉练走得最远的一次是走进完达山的深处,用了一天的时间,夜里拉练闭着眼走路也是常有的事,因为实在太困了。我们团组织的值班营拉练曾走到了牡丹江附近的海林县,走上了《林海雪原》写到的威虎山。

那时全国人民支援前线,给当时食品匮乏的边疆运来上好的大米、罐头、国光苹果等食品,我们也跟着沾了不少光,改善了我们单调的伙食。

1993年我重返北大荒,农场领导陪我们到乌苏里江边游览,这里硝烟已散,一派和平景象。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江中间有一道清楚的分界线(据说是由两边水的来源不同形成的,一边是山水,一边是江水,泾渭分明),江水的分界即中俄两国的国界线。我们坐着游船紧靠界线行走,对岸的景观看得一清二楚,对岸的俄国士兵友好地向我们挥手。我们也报以热情的致意。听说当时黑龙江已经与俄罗斯开展了官方与民间的很多边贸活动和友好往来,战争终于远离爱好和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