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技术人才
高镜莹在天津工商学院任教时期正是该校历史上的极盛期,三四十年代该校在教育界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誉。特别是40年代中期,该校人才荟萃。他坚持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风范、民族气节、渊博知识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深得学生的爱戴。
他的弟子俞益元,父亲去世,母亲不在津,生活很清贫,在“工商”年龄最小,功课最好。高镜莹经常把他叫到家里吃饭,亲自带他到工地实习,督促他刻苦学习。俞益元赴美留学时,高镜莹将自己的大铁皮箱送给他,至今弟子把它当成最珍贵的“文物”保存着。俞益元后来在美国一个工学院当院长,与国民党一位将官女儿结婚,并把结婚照寄给恩师,还经常把国外的科技资料寄给老师。解放后便失去了联系。中美关系解冻后,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回到祖国探亲,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高镜莹恩师。
高镜莹在20世纪30年代还曾资助过一个东北的流亡学生,叫张洁谦,替他找了一个绘图的工作,后来他赴美专攻流体力学,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华人社团的领袖人物。中美关系解冻后,他多次回国拜见老师。
高镜莹桃李满天下,他的很多学生,在水利、水电、交通和建筑等岗位上做出了卓越成绩,成为中坚力量,这与高镜莹的教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高镜莹在东北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张镈(1911—1999),山东无棣县人,出生于广州,为中国第二代建筑大师。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得到梁思成、刘士能和高镜莹的真传。他博闻强记,独具创意,获设计高奖。“九一八”事变后,转入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毕业,即开始参加建筑设计实践而终其一生。自1934年至1951年,加入当时全国最为著名、最大的设计单位——基泰工程司。此间,应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之聘,任建筑系教授,承担三门主课,即建筑理论、中西建筑史和中国建筑构造、建筑设计主课的图案指导。从1940年起到1946年止,在工商学院执教6年。其间,承包故宫中轴线及其周围的建筑实地测绘,重点在紫禁城内的主要建筑。参加此项工作的成员以1941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的学生10人和土木系学生3人为主。为期三年半,绘得图纸三百六十余张,内外照片多帧及手稿。1944年底,故宫测绘告毕。上述工作对其本人业务进修提高和深入古建筑实际有重要影响,对参加实测的学生素质和专业本领的提高大有裨益。此后,鉴于掌握了大量实测资料,成立了古建研究所。有几位工商学院同学来做科学研究工作,其中有张宪卢、虞福京、杨学智、高文铨等。他曾先后在天津、北京、南京、重庆、香港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解放后,他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放弃了在香港的高薪,毅然回到北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其设计、参与、辅导的建筑设计,多达百余项。其中有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东楼、友谊宾馆等。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1994年出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其一生建筑设计实践经验的总结。
高镜莹的学生张准,在班里年龄最小,学习最好,最受高先生喜爱和栽培,对其要求也最严格。1941年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工商”每两年选派1人赴法公费留学,张准获此殊荣,因“工商”是英语教学,为了更好地去法国留学,他毕业后去上海震旦大学读了一年法文,不巧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交通断绝,留法不成,回到天津,经高先生介绍,到济安自来水公司工作。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张准结婚,高先生是证婚人。1947—1948年,张准在高先生任系主任的“工商”土木系任讲师。此时,“工商”恢复公费留法奖学金,由于高先生的关照,1948年张准得以公费留法,在国外读书期间,师生间经常通信,高先生对张准格外关心。1949年张准在法国巴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曾在巴黎自来水公司、水电公司、应力混凝土公司等实习,于年底归国,继续在天津济安自来水公司工作。历任该公司输水科科长、基建科科长、技术室主任;天津市建设局设计处给水设计科科长;天津市建委公用处主任工程师;天津市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天津市公用局技术处副处长;天津市科委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天津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世界银行顾问。任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天津市节水及水处理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高镜莹的学生赵祖武,固体力学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塑性力学研究的力学家之一。1937年考入“工商”,入学考试成绩优秀,免交学费一年。1942年,获得工科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由学校介绍进入工程机关工作。1949年9月,经工程界前辈金涛先生推荐到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讲师,后升为副教授,讲授结构力学。1952年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被调到天津大学工作。1956至1958年被派往前苏联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力学研究2年。回国后一直在天津大学土木系、水利系、基础科学系(任系主任职务)、力学系任教。1978年晋升为教授。数十年来赵祖武讲授过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及稳定理论、塑性力学等多种课程,并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固体力学理论研究,在蠕变和塑性本构关系方面获得创造性的优秀成果。
高镜莹的学生沈大年,1944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工科土木系,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曾任1954年我国第一所给水排水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建设部给水排水设计院西南院总工程师,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等。多年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其中有1952年第一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平原省省会新乡市城市供水工程。主持过天津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供水大发展工程建设。为“引滦入津”工程方案和《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并任“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的副指挥长。被国务院大项目办公室所属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为给水专家。在竭诚奉献供水事业55年中曾荣获:中国建筑工会全国委员会与国家建设部联合授予的“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国家科技发明奖、天津引滦入津立功奖状、国务院首批有特殊贡献的专家。1998年12月在庆祝天津供水100周年庆典上,他又被授予“供水功臣”称号。
高镜莹的学生吴健生在“工商”的大学生活十分艰苦,靠奖学金和业余时间做家庭教师,来支付生活费。他学习十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前三名。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学校严谨治学的校风,培养了他务实求实的作风。当时,任土木系主任的高镜莹教授,已是国内有名的水利专家。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以“身教胜于言教”给吴健生的成长以深刻的影响。1945年6月毕业前夕,高教授鼓励他申请奖学金到美国留学。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出于报效祖国的信念,吴健生听取了高教授的指导,历经艰辛终于考取了美国诺特达姆大学研究生院,并申请到美国留学的奖学金。1949年获该校土木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津沽大学副教授、土木系主任,天津大学副教授、教授、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等。长期从事复杂结构的分析与抗震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撰有论文《椭圆柱面螺旋线杆件空间刚度、内力及变形的计算》、《结构在竖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动态反应》,合编《钢筋混凝土螺旋楼梯结构计算手册》。
高镜莹的学生虞福京,1945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曾任北平、天津基泰工程公司建筑师,建国后,历任津沽大学讲师,天津市建筑设计公司主任工程师,天津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天津市建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天津市副市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当选为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
真可谓“天下桃李成荫,系在高门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