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技术管理工作奠基人

水利技术管理工作奠基人

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性的水利技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1954年,高镜莹调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全家从天津搬到了北京木樨地居住。翌年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技术司司长,1958年,水利与电力两部合并,他任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仍主管水利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

高镜莹是我国水利技术管理工作的奠基人,他主持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建立了委员初审责任制,在初审的基础上召开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审核意见,报部审批。对重大的技术问题他还组织水利系统及有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会诊”,提出决策建议。在审查全国大中型工程设计时,通常都着重于规划、水文、地质及建筑物等方面工作,而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则很少涉及。他主张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核定工程概预算,一般可核减工程投资15%左右,既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用,提高了工效和缩短了工期,又促使了工程设计文件日趋完整并提高了技术水平。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急需制定统一标准和各项规程,这是水利技术管理需要解决的更高层次的重要课题。高镜莹力主立法。他组织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以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为原则,相继拟订了《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工程隧洞设计规范》、《碾压土坝设计规范》以及《混凝土工程规范》等一系列工程规范初稿,供各地进行规划设计时参考、试用。这既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又为进一步正式制定规范标准打下了基础。其中《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的初稿,含不同等级工程的防洪标准,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初。

在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比较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高镜莹主持技术委员会,结合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辽宁大伙房水库筑坝土料含水量偏大的土坝设计施工问题:广东新丰江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混凝土大头坝出现裂缝的加固问题;安徽梅山水库连拱坝右坝肩稳定处理问题;湖北丹江口水库混凝土裂缝及温度控制问题等。他都以精湛的技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问题完满解决,技术水平更提高一步。

高镜莹在水利技术上造诣很深,但仍不断阅读国内外书刊,吸收新知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未中断;对国内的经验注意收集,详细记录并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