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前言 景学风来满眼春

总前言 景学风来满眼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

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庆典上洋溢着文化自信的论断,而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根源之一就在于中华民族对文化学术的高度重视。

盛世兴学,学以文传。

古往今来,无数能工巧匠创造了景德镇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但这些创造者受制于各种因素,徒有名器传世,却难著书立说。而文人士大夫普遍“重道轻器”,鲜有将陶瓷艺术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审视,更遑论以鸿篇巨制弘扬陶瓷文化。检索景德镇陶瓷古籍,古代文献传世者寥寥无几,且篇幅之短、范围之窄、角度之狭,不过挂一漏万,无尽的陶瓷文化宝藏尚待挖掘,这与景德镇在历史、在世界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很不相称,也难以从文化学术体系的角度支撑景德镇乃至中国瓷文化的复兴大业。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鉴于此,景德镇世界瓷都地位的重塑,乃至中国陶瓷文化自信的恢复,无疑也需要有真知灼见的学术导引,并与当代生活方式共同转移,以与时俱进的呈现形态,汇入世界文明新时代的巨大潮流,而出版一系列能够代表景德镇历史与文化研究成果的典籍,亦为题中应有之义。

与以往对景德镇的所有研究相较,“景德镇学”文库的指导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学术性、理论性、系统性、广泛性、文化性、当代性以及与产业的融合性,不是一味地钻进故纸堆皓首穷经,也不是徘徊在器物层面不及于道,更不是局限在地域层面以偏概全。

“景德镇学”是在主编“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中提出来的,想把“景德镇学”构建成一个学科体系,于是就在主编这套丛书时提出了要创建“景德镇学”的想法,并以此为灵魂来主编这套丛书。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是“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

没想到,“景德镇学”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反响。

2016年7月26日,江西高校出版社邀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深圳特区报社、景德镇学院、江西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学者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学者、陶瓷艺术家等在浮梁县宝积寺对“景德镇学”文库举办了专题论证会。

专家论证部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王能宪先生主持,他首先谈到了“景德镇学”的背景、发展与影响。谈到“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到“景德镇学”文库项目的发展,高度肯定了江西高校出版社与编撰专家们在该领域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并有信心地表示编撰一定能够顺利推进。他指出,此套文库不仅是地方性丛书,更具有国家文化建设意义,为我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研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此次专家论证会,各位专家作者主要从“景德镇学”文库的内容广度、知识架构、参考文献、研究方法、论证角度、立学角度、文化高度来论证“景德镇学”文库项目的可行性及其大纲目录。傅修延先生和高福生先生都提到文库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研究陶瓷,还应研究陶瓷的外围。高福生先生认为,应增加瓷器相关的人物史。方志远先生认为,资料的整理才是根本,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依靠前人所有的资料,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前进。如果要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必须要原创的编著,而不是复述性的;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建立关于此项目的专项数据库,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以后能够供他人使用,越是有用的东西,越能给他人提供方便和帮助,其社会影响力也就越大,也就越成功。方李莉女士和刘远长先生认为,需从全球化、多元角度看待“景德镇学”;周国桢先生则从陶瓷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对该文库提出了宝贵意见,并肯定了“景德镇学”文库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一是陶瓷从民间艺术走向了民族艺术;二是陶瓷从工艺品走向了纯艺术。罗世平先生则是从立学的角度提出“景德镇学”究竟是作为一门“地方学”还是一门“专门学”,这都是需要斟酌的。而胡辛先生则从该文库的可读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景德镇学”文库书籍内容有点专业化,对读者来说,可读性强是关键,“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要兼顾到。赖大仁先生认为,该文库需要学术理论上的提升,如何把景德镇陶瓷与陶瓷文化在学术上进行提升,是需要下功夫的。刘悦笛先生则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些文库书籍需要翻译成英文,这是海外非常需要的,中国的陶瓷文化需要走出去。

论证会上,该套丛书的各位作者都表示感谢专家学者对景德镇的关注,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支持,并表示会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把这些意见融入图书编写过程当中。并肯定了“景德镇学”文库提出的重要性,认为“景德镇学”文库需要丰富完善。

“景德镇学”提出距今已十年有余,“景德镇学”的提出和建设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地位与影响相称。十余年间,“景德镇学”做到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学术、一种文化事业去研究,而且已被广大学者所研究和认可,这也是“景德镇学”十余年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学术效应。“景德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影响深远的学科。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鲜活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欣赏和肯定。

“景德镇学”文库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旨在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出版文化品牌建设,对构建江西高校出版社品牌建设、发扬勇于坚守与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成绩显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在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的门类发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景德镇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在今后的道路上,“景德镇学”不能停下研究的脚步,仍需不断进行陶瓷文化研究与总结,这需要专家学者们共同去丰富和完善。众多学者十年来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积累,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这是我们出版“景德镇学”文库的原因,也是“景德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挽救陶瓷文化遗产,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

我们认为,“景德镇学”不仅是景德镇的、江西的,也是国家的,这套“景德镇学”文库的编辑出版,不仅仅是一套地方性丛书或文库,从很大程度上讲,它具有国家文化建设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景德镇学”文库的付梓,不仅可助力景德镇重塑世界瓷都形象,助力把景德镇打造成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更可使陶瓷文化血脉相连、继往开来,重新擦亮中国陶瓷文化的这张名片。

沧桑不改初心在,景学风来满眼春。

我们期待并坚信,“景德镇学”文库将不断丰富内容、扩大影响,成为盛世兴学的典范!

“景德镇学”文库主编

2019年春于景德镇谷雨斋

【注释】

[1]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2]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