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釉及造型特征
图6-6 明代青白瓷印花碟残片
图6-7 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莲纹碗
明代时,青白瓷不再是生产的主流,产品特征为胎质较细腻,釉汁均匀,鲜见流釉现象,釉色偏白,其产品质量总的来说不如元代,可分为精品瓷与粗瓷两大类。粗瓷多半胎质不细腻,胎体厚重,造型敦实,釉色青白色,但欠滋润(图6-6);精品瓷,其胎体轻薄,加之釉灰用量多,故釉色较之宋代的更滋润,胎体透光性也更好。关于明代精品青白瓷的胎釉特征,相关文献中有记载,清代陈浏所著的《匋雅》描述青白瓷的胎釉特征时如是说:“永乐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碗形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岁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澈,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康熙且无从学步,足见胜朝盛时,工业精良,亦颇陵越奕禩也。”青白瓷暗花缠枝莲纹碗(图6-7[3]),碗撇口,弧腹,小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外壁釉下刻划双勾缠枝莲纹。此碗胎骨轻薄,刻线流畅,格外清新秀美。明永乐影青瓷的釉色仿自宋代影青,但由于胎中所含的玻璃成分较多,故透光性比宋代影青更强。另外,永乐影青瓷的釉层亦较宋影青肥润,釉内积聚的气泡较宋影青大且多。明代景德镇的影青瓷不是主要品种,数量较少,故而珍贵。此碗造型轻盈秀丽,胎薄如纸,釉质美如青玉,纹饰玲珑剔透,堪称明代影青瓷的代表作。《匋雅》还指出:“永乐窑有一种素碗,俨露瓷骨(瓷骨云者,未上釉之白瓷也),以质薄如纸,而内有影青雕花者为上品。”所指即此种碗。明代青白瓷胎质薄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颇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感叹。更令人称绝的是,还要在如此薄如纸的胎体上进行刻划花,所刻之花能光影互现,其制作之精良甚至康熙无从学步,由此可见,明代青白瓷制作水平何等的高超。
清代的青白瓷依旧可以分为精、粗两类,粗瓷的制胎原料一般取自《景德镇陶录》所指的“黄”或者“捡渣者”,所制瓷器多半胎质粗糙,有气孔,且有颗粒感,胎体厚重,造型敦实,釉色偏青,接近青瓷的色泽。精瓷的特征在清代陈浏的《匋雅》中屡有表述,基本特征为胎体薄腻,所刻划纹样泛青色,能透光见影,如:“以刀刻画花纹于未经糊釉之先,阳文为凸雕,阴文为平雕,隐于瓷质之内。而瓷质极薄者,上釉之后,内外皆平。以手指按摩之,故不能觉也。若向日光或灯光照之,始见花纹,则谓之影青。大氐小碗隐龙者居多,而龙往往作青色。宣德、康熙,又均尚白色,地薄于纸,雍正仿之,有楷书方圆款,而外抹以燕支水者。”此段话对刻划花技法及瓷胎质薄的程度均有描写,同时对影青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其中所说的“龙往往作青色”应为阴雕,釉色于龙纹处堆积而显青色;又如,“康窑影青双龙杯,虽不如吴十九卵幕之精,亦颇称难得”。《匋雅》还对单色釉瓷进行了分类,并将青白瓷归为素瓷一类:“素瓷有四种:一为粉定,以浆胎为正宗,瓷胎者次之;一为白釉,而内有影青雕花者(亦有划花者);一为白釉,而内无影青雕花者;而吴十九之卵幕杯,犀尘肉色,略有红意。薄无可薄,则又贵于粉定。一则显露胎骨未上釉汁者也。其于卵摹各有影青不影青之别,大抵影青者质必加薄。”《匋雅》多次描述了影青瓷胎质轻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