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成就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
五代十国割据分裂,北方战事频繁,南方战争较少,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在江南地区,一些割据政权为稳固统治,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使得战祸较少,尤其在南唐统治时期,江南地区富足,加之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优待,江南成为逃避战乱的理想去处,故继唐末以后,再掀北人南迁的高潮。该地区因此人口增长迅速,达到有史以来之高峰。随着人口的增长,消费市场扩大,经济繁荣起来,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在唐代的基础上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越窑青瓷,有“秘色瓷”之称,为当时的一大名瓷。《高斋漫录》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制作这种秘色瓷的先进技艺,不但被江南吴越地区所掌握,而且被江西景德镇窑所效仿,生产出类似越窑的青瓷,为日后景德镇窑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图1-69)。
景德镇瓷业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并且呈现“井喷”趋势,窑业分布范围广而密集,生产规模较大,制瓷业内部的分工比较明确,产品种类愈加丰富,五代景德镇窑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烧制质量上都超过了唐代景德镇窑(图1-70)。
图1-69 五代青瓷盘 白虎湾窑
图1-70 南市街窑址
图1-71 五代青釉执壶
不过相比于全国知名窑场,五代景德镇窑尚名不见经传,产品质量也有差距:胎泥淘洗不细致,仍无法制作大件器物如缸、瓶、尊等,拉坯成型技术跟不上时代水平。
景德镇窑受越窑影响,主打产品也为青瓷,青瓷的造型、胎釉都与越窑相似,虽然总体质量不如越窑,但好的产品几乎可以乱真,有“艾色”瓷效果;五代景德镇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质量为同期各窑口最优,白瓷半透明程度高,洁白细腻,白度达70%以上,瓷化程度更高,釉色纯正、润泽,几乎与现代瓷器无甚差别。景德镇窑白瓷的面世,使景德镇成为我国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区,结束了青瓷在南方“一枝独秀”的垄断地位,唐代以来“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就此打破(图1-71)。
五代景德镇窑场不仅创烧出白瓷,还初步创烧出早期青白瓷,成为宋代青白瓷的先导。青白瓷是五代白瓷合乎历史逻辑的产物,也是其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当时,景德镇窑场普遍烧制青瓷和白瓷,一些窑场的白瓷并不是质白如雪,其釉色白里泛青,釉色“与影青近似”[49],“追溯景德镇宋代青白瓷发展的渊源,它的制作工艺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由不成熟向逐渐成熟的漫长发展的过程。在景德镇地区晚唐至五代之际的窑业遗址上,从与支钉叠烧的青釉瓷共存的白瓷中,就可初见青白瓷釉的端倪;有的白瓷釉质在煅烧时的垂流痕呈青绿色,玻璃质很强,利用三十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发泡率,与北宋中、晚期较成熟的青白釉质是一脉相承的,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在五代之际,景德镇青白釉瓷已初具雏形”[50](图1-72)。尽管这种早期青白瓷在窑址中出土总量不多,但是已表明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窑已创烧出早期青白瓷。这是景德镇窑在烧造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特别是在釉色上总结优质白瓷的经验而创烧出来的新品种[51],五代的白瓷、青白瓷为宋代景德镇窑成为青白瓷系的代表奠定了基础,考古调查也证实了这点:凡是五代时生产白瓷的窑场,如湖田、黄泥头、南市街等,在入宋以后都得到了新的发展。窑址上的宋代堆积比五代的增厚许多,其产品量大而质优(图1-73)。
图1-72 五代青白瓷碗 湖田窑
图1-73 五代青瓷盘 白虎湾窑
1.五代景德镇瓷器的种类与烧造窑口
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址主要分布在南河流域、东河流域和市区。代表性窑场主要有湖田窑、杨梅亭、白虎湾、湘湖街、黄泥头、银坑坞、盈田窑等。较之唐代,五代景德镇窑产品种类较为丰富,不仅有青瓷、白瓷,还有极少量青白瓷。器物种类比较丰富,主要为日常用瓷,以碗、盘、壶、碟(图1-74)居多,亦有少量的盏、罐、杯、盂、钵、盒、注子与温碗,还有香炉,未见瓶、尊之类的陈设品。
图1-74 五代白瓷碟
图1-75 五代青白瓷碗 湖田窑
①湖田窑
湖田古窑址位于景德镇南山山麓与南河之间(图1-75)。该窑址烧瓷业兴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中叶衰落,前后持续了700年之久,窑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上,此窑址是历时最久、范围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一座窑场,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有着重要影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古代窑场。在有关景德镇陶瓷的重要史籍中,如蒋祈的《陶记》、清代朱琰的《陶说》、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清代佚名的《南窑笔记》等无一例外地对该窑址做了重要记载。
湖田窑在五代时期烧造青瓷和白瓷,两类器物造型特征相同,青瓷为灰胎青瓷,胎质致密,色调偏灰,呈青灰色;白瓷洁白,色调纯正(图1-76)。烧制器物主要有盘、碗、壶三类,以碗出土最多,其特征是碗口为侈口,窄圆唇,斜腹,圈足(图1-77),底心满釉,有鸡心突,足沿外撇,足端留有支钉叠烧痕迹,素面。另有唇口碗和花口碗[52],碗类的圈足和口沿奇特,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圈足有三个特征:碗的口径与足径之比约为1∶0.49(现今的约为1∶0.36),足径约为口径的1/2,足高约为通高的1/10(现今的约为1/8),足壁厚约8毫米(约为当今的3倍)。
图1-76 五代湖田窑白瓷盘
图1-77 五代白瓷盘 湖田窑
湖田窑五代时期的壶,长颈,喇叭口,壶身较高,腹部呈瓜棱状。五代时期的湖田窑的窑具仅为垫柱(图1-78),未见匣钵。从每件产品的圈足和留在垫柱上的几个高岭土质的支钉来看,这时期的碗盘均采用“重合叠烧”法烧成[53]。
②杨梅亭窑
杨梅亭古窑址(图1-79),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杨梅亭自然村,东距陶阳路50米,隶属昌江区竟成镇。产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该窑址先烧青瓷,继烧白瓷,入宋后烧青白瓷。该窑址具备景德镇窑由青瓷向白瓷发展到青白瓷的一般特征,产品主要有碗、盘、壶等日常用具以及文房用具等。
图1-78 五代湖田窑垫柱
图1-79 杨梅亭窑址
杨梅亭早期青瓷为灰胎,胎釉与唐五代越窑器相似,显然是受越窑影响。白瓷为白胎,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坚硬。据分析,胎白度达70%,孔隙为0.81%,烧成温度在1150℃~1200℃。所用原料仅为瓷石一种,釉色洁白纯正。青白瓷为白胎,胎质细腻,釉薄而泛黄,少量呈纯正的青白色。
产品的形制特征:青瓷碗,敞口,微侈,弧壁,大足,足底无釉(图1-80);白瓷碗,唇口,弧壁,大足,足底无釉。盘类为大足、唇口或花口,碗、盘类器心或器底均有9~16个支钉烧痕;壶为长颈,喇叭口,腹鼓呈瓜棱状,流长,扁形曲把(图1-81)。
图1-80 青釉碗 东岸孔家瓦子岭窑
图1-81 五代青釉执壶
北宋的青白瓷碗类基本和青釉近似,但器底有所增厚,圈足亦渐变高(即所谓的“高足碗”),圈足内底多留下一个黑褐色的圆圈,这是采用小于圈足的环形或圆形垫饼装烧留下的痕迹。青白釉壶类造型亦如青瓷、白瓷,只是腹部瓜棱状更为明显,流较之细长并微曲。
该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基本一致。发现的窑具有垫柱,用夹沙的黏土做成,漏斗式匣钵及圈状或饼状垫饼以黏土加粗料制成。从窑具分析,该窑址装烧形式为支钉叠烧和仰烧两种形式。
从装饰来看,杨梅亭窑器物的装饰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青瓷、白瓷与初期青白瓷光素无纹(图1-82),装饰形式为葵口与瓜棱装饰,主要受金银器形制的影响,器型比较浅矮,形若花朵与瓜果;中期青白瓷大量出现刻花装饰和雕塑技法(图1-83);晚期以印花装饰为主,有的采用刻花、堆塑综合装饰形式。
图1-82 宋青白釉碗 杨梅亭窑
图1-83 宋青白釉刻花碗 杨梅亭窑
关于杨梅亭窑的烧制时代,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这种葵口、瓜棱、厚唇器与江苏五代南唐二陵、江苏五代王氏墓及福建五代刘华墓出土的瓷器相类似,属五代时期制品。撇口、葵口、高足等青白瓷器具有典型的北宋中期特征。从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质地和装烧形式分析,该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
杨梅亭窑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具有重大影响。
图1-84 五代青瓷盘
③白虎湾窑
白虎湾窑位于湘湖与塘下之间,在白虎湾村的后面,又称石虎湾,距湘湖镇1千米,离景德镇市区约10千米,为中国五代至宋代初期的陶瓷生产基地,现今遗址为当时的陶瓷产品残骸的堆积区。该窑窑址范围较大,相传古代曾有32座窑。在村南的公路边就是以南宋陶瓷残骸堆积物为主的遗址,共有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五代时期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有很薄的,均呈灰色(图1-84),有些青釉微带黄色,类似“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纹片(图1-85)。白瓷胎骨洁白,白度达73.9%,釉色纯正[54]。这种白度的瓷器主要取决于高质量的制瓷原料,其胎泥中的着色氧化物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钛的含量少,用此原料做成的瓷器白度高。该原料每减少0.1%的此类着色氧化物,白度就相应提高2至3度。
图1-85 五代青瓷碗 白虎湾窑
图1-86 五代青瓷碗 白虎湾窑
该窑器型有盘、碗、洗等(图1-86),另外还有与杨梅亭窑相仿的宽底浅碗和高足杯等。盘类底宽足,边上留有支钉烧痕,盘心也有敲击掉长条支钉后的烧痕,底心有釉。白虎湾窑址出土一青白釉小足碗,圆口,斜壁,圈足边宽,足径较小,胎质洁白,釉白中泛青,色泽晶莹,小开片,圈足边沿与内底均有支钉痕,说明该器是采用支钉叠烧法烧成的,虽然其造型是五代窑址中出土的青瓷和白瓷的常见造型,但其釉色白中显青,近似于宋代的青白瓷,是景德镇五代窑中青白瓷的代表之一[55]。
④湘湖街窑
湘湖街窑坐落于市郊湘湖村,烧造年代为宋至元初。原古窑堆积丘共有9处,今保存较好的仅有钟家坪、余家、下彭家3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堆积层断面残存遗物有装烧器具和瓷器残片,器型主要有三:一为敞口、外撇、浅腹、卷唇、平足碗,釉色灰青,无装饰纹;二为敞口、浅腹、矮圈、平足碗,釉色灰黄,制作粗糙;三为敞口、浅腹、矮平圈足碗,胎质洁白,内外施釉,唇口釉呈褐色,平足底无釉,器内有简卷草纹,产品多为民间用瓷。
⑤黄泥头窑
黄泥头窑位于景德镇市东黄泥头小学后山,是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该址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堆积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堆,高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图1-87、图1-88、图1-89)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两种,碗盏以钉重合叠烧,壶为瓜棱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主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
图1-87 五代青瓷葵口盘 黄泥头窑
图1-88 五代白瓷碗 黄泥头窑
图1-89 五代白瓷盘 黄泥头窑
图1-90 宋青白釉撇口碗 银坑坞窑
⑥银坑坞窑
该窑位于景德镇市南郊银坑坞村。这里散布着13处宋代窑业堆积,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其中大多数遗存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较有代表性的是八角湾水库和道塘里两处窑址。八角湾水库窑址分东、西两处:东处环水库30米均是窑业堆积,因延伸至水中,面积无法测算,遗物以匣钵、垫饼等窑具为主,器物可见影青碗、盖罐、盏和盏托等;西处因地处偏僻而保存完好,四周动土即可见匣钵等窑具,器物仅见影青花口小碗残片,面积约2800平方米。道塘里窑址分布在深山的丘陵中段地带,200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为配合南环高速公路建设而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龙窑一座,并清理出大量的仰烧窑具及青白釉残片,器型为碗、盏和盏托等(图1-90)。
⑦盈田窑
该窑位于景德镇市以东14千米处的湘湖镇盈田村,这里背山近水,北濒南河,东与湘湖和塘下窑址毗邻,周围有14处窑业遗存,分布在盈田及附近的山脚下和花儿滩三个自然村(图1-91)。盈田古窑遗址创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它与湖田窑一样,行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是专门烧制壶类产品的专业窑场。盈田村有两处窑址:一处在村南的大山坞口,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制品为宋代青白釉碗,有的碗内壁有简单的刻划纹饰;另一处在村东南蛇家坞口的山坡下,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制品为宋青白釉大、小碗(图1-92)。
图1-91 宋青白釉执壶 盈田窑
2.五代景德镇瓷器的样式
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各个窑口主要烧制青瓷和白瓷,也有少量的青白瓷。这三类器物形制相同,制作工艺也一致。产品种类主要有碗、盘、碟、执壶,其中以碗、盘为大宗。器型较之唐代更为实用和美观,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器物局部进行了改造,做成各种精巧的仿生样式,例如花口碗,碗壁上压出四至五道外凹内凸的直纹,再沿压纹在较薄的碗口剜出四五个类花瓣的缺口,富有装饰美感。
①胎釉
青瓷胎呈灰色,胎质较细腻,但有少数孔隙。由于坯料含有杂质,或者烧制时还原气氛不够充分,胎釉中铁的成分受到某种程度的氧化,青瓷颜色表现很不稳定,釉总体呈青色,但有深浅色差之别,有些呈黄色、黄褐色,有的呈青褐色,也有在同一件器物中呈现不同色泽的现象(图1-93)。部分精品表现出与越窑一样的艾色,即灰绿色,釉面光泽度不一,部分出现开片现象,透明度次于青白釉。釉层厚0.2毫米左右,釉面不够平整,常有“泪痕”。
图1-92 五代晚期白瓷碗 盈田窑
图1-93 五代青瓷碗 白虎湾窑
图1-94 五代白瓷碟 民间收藏
白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坚硬,玻璃化程度高,透光度良好;釉色洁白纯正,白度达70%以上。“白瓷”色调的产生,主要由于胎釉中减少了氧化铁的含量,如果原料中的含铁量减少到1%以下,烧制出来的瓷器就是白瓷[56](图1-94)。白瓷釉面细腻光洁,釉层薄至0.216毫米左右,有的见“泪痕”,积釉处呈淡青白釉色。产品可以与北方白瓷代表——邢窑白瓷并驾齐驱。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胎体较厚,基本以素面为主,无纹饰,器物造型与五代时期青瓷和白瓷器物相同。釉色多介于五代的白瓷至宋中期的青白瓷之间,釉色灰白微黄或泛青色,有光泽,开细纹片,釉层较薄。发色好的釉色白中显青,近似宋代青白瓷。从釉色来看,北宋早期青白瓷釉色有从五代白瓷过渡的明显痕迹。五代景德镇白瓷釉色白而微泛青色,釉层较青瓷厚但比宋青白瓷薄,其中有一部分透明见胎,胎体凹隙处及圈足与器壁转折处积釉微呈水绿色。
②装饰技法
五代景德镇窑产品不讲究装饰,不追求装饰技法,无堆贴、彩绘等技法,只是在器物拉好坯后,利用工具修整器型,故器物外壁往往现利坯刀痕。另外,喜将器物塑造成各种仿生造型,如碗盘类压出外凹内凸的瓜棱状直纹,口沿做成花朵形。
③装饰纹样
五代景德镇窑制品追求釉色的纯粹效果,绝大多数器物朴素无华,无装饰纹样。由于无装饰纹样,支钉痕成为一道独特的装饰手法。五代时的景德镇窑使用的支钉数量较唐代大为增多,达十几个,而且趋于细密,支钉痕在碗或盘的底面呈米粒形,作圆形排列,这种印痕间距均匀,排列规整,造成了类似花瓣或花朵的视觉效果,增加一种特殊的装饰美感(图1-95)。除了以支钉痕作为装饰,器物另外还有弦纹等纹样。
图1-95 五代青瓷碟 白虎湾窑
图1-96 五代青釉瓜棱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④造型
器型多承袭晚唐风格,各类器物由唐代拙重的形制,逐渐向轻薄灵巧过渡(图1-96)。这种变化趋势为全国各大窑场所共有,反映出审美时尚的变迁和烧造工艺的进步,使得陶瓷更加贴近生活,讲求方便实用。碗、盘、碟的口沿多为花口或唇口,瓜棱腹。玉璧形底逐渐减少,逐渐演变为大圈足,圈足壁要比唐中晚期的玉壁形底薄,且足也稍高,圈足多为利坯挖足。
3.五代景德镇制瓷材质与烧造技术
较之唐代,五代景德镇窑的制瓷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料制作较唐代精细,瓷器胎质致密,玻化程度高;成型技术相应提高,能将器物造型制作成各种形状;装烧技术的革新更具有开创性,窑炉结构有改进,能较成功地控制窑炉还原气氛;为了使器物外观完整,提高实用价值,五代支钉较之唐代细小得多,并且支在器物的不显眼之处,使得满釉瓷烧造成功,这是装烧技术的一大进步。五代景德镇窑烧制技术的进步为宋代瓷业的腾飞夯实了基础。
①五代瓷器的制胎原料
a.青瓷的坯料
五代景德镇窑制作青瓷时,使用的坯料为瓷石加黏土。“青瓷”色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铁,在高温还原焰中焙烧时,铁经过还原后转换成亚铁状态,亚铁是一种强有力的熔剂,而使釉呈现出青色(图1-97)。瓷石的氧化铁含量不够高,为了增加氧化铁的含量,制作青瓷的原料除了瓷石外,还增加了含铁量较高的黏土。黏土同时起着熔剂作用,降低了青瓷烧成的温度。较之白瓷,景德镇五代青瓷的胎质更为细腻(图1-98)。
图1-97 五代青瓷盘 白虎湾窑
图1-98 五代青瓷碗
由于掺杂了黏土,景德镇五代青瓷瓷胎的成分与当地瓷石的成分不一致。如景德镇五代白虎湾窑青瓷瓷胎的胎料成分表(见表1-4[57]),青瓷的灰胎中Fe2O3的含量为2.19%以上,还有1.41%的FeO和1.21%的TiO2。而同时期的白瓷胎料中含Fe2O3只有0.77[58],可见青瓷胎的Fe2O3的含量远远高过景德镇地区瓷石中Fe2O3的含量,Fe2O3含量如此之高的瓷石在景德镇地区从未发现。青瓷与白瓷的区别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而在坯料制备工序上并无较大差异。
表1-4 白虎湾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五代)
b.白瓷的坯料
瓷石是景德镇窑的主要制瓷原料。景德镇盛产瓷石,这是某些品种的花岗岩(如长英岩和正长英岩等)经后期热液变化而生成的产物。瓷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绢云母、水白云母和石英,有的还有少量方解石。日本学者吉木文平在《非金属矿物工学》中指出:“绢云母在陶瓷方面的利用:日本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天草瓷石、有天瓷石等各种矿物组成,经过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已判明它们均是以石英和绢云母为主体的矿物……绢云母作为陶瓷原料的效用,是在成型时与高岭土一样赋予坯料可塑性,在烧成时与长石一样起着熔剂的作用,即瓷石兼有高岭土和长石的用处,并且因还含有石英,单独用它做原料,经过烧成也可以成瓷。”瓷石中由于含有成瓷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成分,只要经过适当处理,即使不配入其他物料而单独使用,在1150℃~1200℃的高温中也能烧结成瓷。[59]用这种瓷石烧制的白瓷,胎质细腻致密,气孔率仅为0.81%。
五代景德镇窑制作白瓷时,使用的坯料仅为瓷石一种,只是瓷石的淘洗较之青瓷更为精细,这样才能降低铁的含量,瓷的白度就会更高,胎质的透光度就越好。
据科学测定,“景德镇瓷石的矿物组成成分一般为石英58%,绢云母27%~34%,高岭石仅2%~12%”[60](表1-5[61]、表1-6[62])。在高岭石未被大量采用之前,为了解决瓷器的变形问题和让瓷器在较高温度烧成,所选用的瓷石均是性质较硬,即具有较高烧结温度的原料(表1-7[63])。
表1-5 杨梅亭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五代)
表1-6 景德镇白釉瓷胎的化学组成(五代)
表1-7 景德镇地区主要瓷石原料化学成分
②五代瓷器的制釉原料
古代传统瓷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釉的主要熔剂是CaO,有时也含有一定量的K2O。在南宋以前,大部分瓷釉中的CaO和MgO的克分子含量显著高于K2O和Na2O的克分子含量,这一类釉称为石灰釉。南宋以后,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改进,釉中的CaO含量不断下降,而K2O的含量则显著上升,这一类釉称为石灰碱釉[64]。
景德镇窑五代所使用的釉为石灰釉,根据科学测定,其化学组成如表1-8[65]所示。
表1-8 五代景德镇青瓷、白瓷釉的化学组成
五代景德镇窑的制釉原料与制胎原料为同一种物质——瓷石(又称釉石),将釉石经过粉碎、淘洗、陈腐后得到釉泥,然后在釉泥里加入釉灰,即成了制瓷所用的釉料。
釉石和瓷石为同一种原料,区别仅在于风化程度不同。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种风化了或风化程度较深的瓷石。由于风化程度不同,因此化学组成也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低。有时,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66]。
采用熟石灰加某些植物的枝叶,交叉堆叠、煨烧,熄火后将灰末加水陈腐,即为所需的釉灰。
五代景德镇窑制作青瓷与白瓷所用的釉原料是相同的,都是釉石加釉灰,至于色泽的差别是因为釉石原料淘洗的精细程度不一样,白瓷淘洗得更精细,含杂质少,铁的氧化物含量更低,另外,“白瓷釉料中Al2O3的含量极微,只有0.73%,CaO的含量为10.92%,是以石灰为熔剂的重石灰釉,再配选钾、钠含量相对较高、Al2O3含量低的瓷石制成,施以这种釉料而烧制的白瓷,半透明度更强,瓷化程度更高,釉色更纯正润泽,其白度达70%以上,几乎和现代瓷没有差别,故为五代时期全国同类窑场中质地最优产品”[67];加之青瓷和白瓷的胎质色泽不一样:灰胎呈青色,白胎泛白或青白色,罩上透明釉,烧制成瓷后颜色就有差异了(图1-99)。
③五代瓷器的胎料制备工艺
景德镇五代制瓷的原料是瓷石,需经过粉碎淘洗,才能用于制坯。《景德镇陶录》卷一记载:“陶用泥土,皆采石制练,土人设厂采取,藉溪流为水碓舂之,澄细,淘净如砖式,曰白(dǔn)。”本地人借助河流水力安制水碓,把瓷石舂细、淘净,制成土砖状的泥料,叫作“白
”,才能用于制作坯体。
图1-99 五代青瓷盘 白虎湾窑
景德镇采用水碓舂细淘洗制成白的工艺起源于何时,因史料和考古材料的缺乏,无法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证,可能与采用瓷石制瓷同时出现。五代时景德镇窑采用水碓舂碎、淘洗瓷石的工序步骤如下:
笫一步:(1)利用水力带动水轮、扳动碓杆;(2)利用碓杵的冲击力碓碎瓷石;(3)利用方形碓臼、臼壁一方利用木材弹性;(4)利用碓嘴上下运动呈弧线形的横推力;(5)利用木材碓杆的张弛弯曲应力引起的碓杵弹跳运动以及碓杵、碓臼的偏心作用带动被舂瓷石自行翻动,使臼中瓷石全部舂细。这是把水力学、机械学、陶瓷工艺学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典范[68]。
笫二步:在碓臼中舂细的瓷石经过淘洗池、排砂沟、沉淀池、稠化浓缩池、泥床到制,这一净化过程,除去了石英等粗粒杂质,并将含水量为80%的稀泥浆几经澄清、除水,制成含水率在10%以下的白。整个工艺工序不多,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制成的坯料成型性能好。
由于碓舂淘洗工艺去粗增细的效果显著,因此颗粒分布合理,增强了泥料的可塑性,使泥料的饱水率及生坯干燥强度有明显提高。即使是在今天,各制瓷厂家也还会使用该工艺或使用由此工艺引申出来的方法(如棒槌式舂碎机)制坯料。
④五代瓷器的成型工艺
五代景德镇窑还是采用辘轳车拉坯成型,坯拉好稍干后,圆器用范模规整形状。规整形状时,若需制作其他精巧造型,比如需将碗做成葵口形状,则需同时剜削出葵口。然后再用利坯工具修整外壁,挖圈足。如是执壶则需安接柄与流。执壶的柄和流应由专门的工种完成,此工种就是后来所称的“雕削工”。
⑤五代瓷器的装烧工艺
烧成是瓷器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至关重要。古代烧窑全凭经验,窑室内的温度与火焰的性质(气氛)极不容易控制,如果稍有疏忽,陶工们的劳动就将毁于一旦。在烧成时,窑炉结构、烧成温度、冷却方法、窑内气体成分及其浓度的变化都对瓷器釉色的呈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一种瓷器坯胎在不同烧成条件和气氛下,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尤其是烧制青瓷,反应更加灵敏。青瓷釉色的优劣虽与配方有关,但更重要的在烧成这一关。在强调烧成对瓷器釉色的影响时,清代朱琰在《陶说》中早有阐述:“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69]
五代时期,景德镇窑主要采用龙窑烧制瓷器,但装烧工艺有所发展,窑炉结构进一步革新,能更成功地控制还原气氛,使瓷器呈色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技术的交流,五代景德镇窑也采用馒头窑烧制瓷器,馒头窑原为北方窑口常采用的一种装烧方式。“2011年在景德镇王港乡坑口村发掘的五代青瓷窑址,就是一处典型的馒头窑(图1-100),窑炉结构简单,依山而建,馒头状,容积不大,内有三个烟道,左右两个烟道呈∧状与中间的烟道汇合成一道,通至山体上方的通气孔处(图1-101)。此窑结构与南方烧制木炭的窑炉结构接近,其内部气流原理体现在:烟道旁的两个火眼保障烟气的流通,从进气口流入的空气在两个起着类似火眼作用的烟道的引力抽拉下,会按近似于血液循环的轨迹流动,大致的行走方向应该是从进气口到烟道初始处两点间的连线。窑体结构的设计十分关键,烟道和进气口位置的选择,还有窑体顶部结构的处理是影响气流运动的主要因素。景德镇早期未采用匣钵装烧技术时,也能烧制釉面光滑莹润的瓷器,与窑体结构、原料及烧成气氛的控制等方面有紧密的联系。”[70]
图1-100 馒头窑 拍摄于坑口村窑址
图1-101 馒头窑 拍摄于坑口村窑址
五代景德镇窑的器物装烧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明火叠烧,另一种为匣钵装烧。明火叠烧为主要的装烧方式,主要针对大批量的日用粗瓷;精品瓷使用匣钵装烧,坯体得到保护,免受窑烟、窑渣的污染,可以使瓷器的呈色均匀一致,外表完整、美观,质量大为提高,提升了瓷器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明火叠烧的具体工艺流程是:将器物(比如碗类)摞成一叠,口沿朝上,器物之间用支钉间隔,然后置于垫柱上,垫柱与器物底之间也用支钉隔开,然后入窑焙烧而成(图1-102)。
图1-102 五代支钉垫烧法示意图
采用这种支钉叠烧法,虽然扩大了装烧量,但是缺陷也显而易见:首先,由于器物直接面对明火,灰尘和砂粒很容易黏附在器物表面,加之支钉破坏了碗心的釉面,影响器物的外观和实用功能;其次,由于器物层层垒叠,导致重量增加,而且当时不能很好地控制炉内温度,会出现生烧或过烧的现象,极易产生器物变形和器物相互粘连的现象,废品率比较高(图1-103)。从装烧工艺上,可看出北宋早期和五代有继承关系,北宋早期还在用五代的支钉叠烧法,只不过北宋早期装烧方法过渡到以匣钵仰烧为主。
从五代至北宋早期,景德镇窑业堆积呈青瓷、白瓷、青白瓷分布,即下层为青瓷,中间为白瓷或青瓷与白瓷共存,上层为青白瓷遗物。这种堆积状况是与陶瓷发展的历史相吻合的。
图1-103 五代成组粘连的白釉唇口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