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窑口[38]
北宋是广东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广东陶瓷业历史上第三个飞跃发展阶段,当时主要采用龙窑和阶级窑烧瓷,个别地区也采用馒头窑烧瓷,范围很广,窑址分布在潮州、揭阳、澄海、惠阳、惠州、博罗、龙川、紫金、河源、东莞、海丰、佛山、南海、三水、新会、阳春、阳江、恩平、湛江、吴川、海康、廉江、遂溪、肇庆、高要、郁南、封开、韶关、始兴、南雄、仁化、乐昌、乳源、广州、番禺、茂名、高州、化州、信宜、深圳、梅县、兴宁42个市、县、区,共发现窑址612处。
广东宋瓷远远超越了唐瓷,器型种类与釉色品种成倍增加,并正式出现了白瓷和青白瓷等新品种,器物胎质普遍转薄,造型轻巧,烧成温度一般在1250℃至1300℃左右,达到了瓷器的标准。瓷器的装饰亦突破了唐代喜欢素面的旧规,碗、碟、盘、壶、军持、腰鼓等的器表出现了划花、印花、剔花、彩绘、点彩、刻花及印花组合,刻花、印花及彩绘组合等。瓷塑类亦出现了释迦牟尼佛像、奏乐女像、捧书人像、骑马人像和专供外销的高鼻卷发的西洋人像及西洋狗等。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潮州、惠州、南海、海康、遂溪、高州、梅县、仁化等窑口有不少纹饰和器型与耀州窑、磁州窑、定窑、景德镇窑及吉州窑等窑口的纹饰与器型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说明广东宋代的不少窑口在制瓷技术上,曾经受到上述名窑的影响,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为适应外销需要,善于模仿创新。
1.潮州窑[39]
潮州窑遗址位于原潮州市郊东桥乡韩山,韩山又名笔架山。从笔架山东南山脚至西北涸溪塔山脚,约四五千米,这一带均属窑址的范围,碎片与残破的匣钵广泛散布。遗址范围很广,可见当时瓷窑之多。这与韩山地区在宋时有窑99个,旧有百窑村之名的府志记载相符。潮州笔架山窑烧瓷的时限应为北宋到元代(图4-39)。
关于潮州烧瓷的文献记载有很多,较重要的有三条:明嘉靖黄佐《广东通志》卷九:长史庄典墓在韩山东白瓷窑山;清《砚山斋杂记》卷四: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韩山志》:宋明人称韩山附近制陶地曰“白瓷窑”。我们从这些记载片断中,可以明确以下两点:(1)潮州窑窑址位于韩山东部;(2)潮州窑烧制的白瓷类似于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之类的瓷器。
图4-39 潮州窑址位置示意图
图4-40 宋潮州窑青白瓷壶
潮州窑是南方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的瓷窑之一(图4-40[40])。所烧青白瓷胎薄质坚,瓷化程度较高,釉色白中闪青、细腻光润。烧制器物以盘、碗为多,壶、盒、炉次之,形制精巧,它与江西景德镇的宋代青白瓷相比,并不逊色。潮州窑的造型富于变化,就碗、盘来说,形制各异。碗的口部就可分为撇口、敛口、敞口三种,足部有高、矮、直、撇之分,碗壁有弧圆、直斜、曲折的不同,从而构成各式各样的碗式。碗足的高度与碗的大小一般成正比,碗大者足则高,小者足则矮。花纹装饰在器里,器外无纹饰,器里均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或仅施半釉。釉薄,无流釉现象。器里与足底均无支烧痕迹,这也是潮州窑器物的一个特点。盘的形制有圈足、假圈足与平足三种:圈足者一般足较高,微外撇,口为折沿,器壁弧圆;假圈足者口为敞口。器壁有直斜、弧圆与曲折三种:器壁直斜与弧圆者盘心均凸起一圈形,器里、外均施满釉;器壁曲折者盘心平,器外仅施半釉。从所调查采集的标本数量上来看,除了盘碗以外,壶的残片最多,可以想见壶也是潮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壶均为喇叭口,瓜棱腹,长流,曲柄,造型精美。壶的形制变化多,器身均有刻划花装饰。无论是从它的胎质、釉色、装饰,或者是从它的造型来看,它都可说是潮州窑的代表作品。炉的制作也十分别致,凸雕的莲花瓣纹层次分明,器型稳重,也是潮州窑的重要之作。
潮州窑的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较为少见。纹饰有团花纹、菊花瓣、莲花瓣纹、海水波浪纹、篦纹、鱼鳞纹以及各种花草纹等。划花线条精细流利,刻花刚劲有力。潮州窑的匠师们根据不同的器物采用不同的装饰方法,如盘、碗多采用刻花、划花,有的随意划出各种花草纹饰,有的划出海水主题纹饰,间以篦纹,使海水的波涛滚浪更为真实。壶、盒、炉等器物的装饰通常刻、划并用,配以篦纹,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广州西村窑
西村窑是广东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广州西北方的西村增埗河东岸的岗地上。南北长1千多米,残存废瓷堆积3处,其中以皇帝岗最大,是西村窑场的主要遗存。瓷器烧造始于五代,盛于北宋,南宋后期开始衰微,是我国宋代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一处规模较大的窑厂,在岭南地区的古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运泉在《广东唐宋陶瓷生产发展原因初探》一文中记述道,广东在唐宋时期每年生产的瓷器达一亿三千万件,其中宋代生产的瓷器数量占80%左右。西村窑是当时岭南地区产量最大、质量最高的外销瓷器。西村窑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目前国内的出土物及传世品都非常少,而在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菲律宾则大量出土。
器类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有碗、盘、碟、瓶、执壶、军持、凤头壶、注子、枕及漏斗、狗、马等杂器和玩具。西村窑青白釉凤头壶(图4-41[41]),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满,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是后来修补的)。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此件凤头壶之造型虽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的影响,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隋、唐时期的凤头壶壶腹多修长,并在上面堆贴纹饰,而此壶的腹部造型圆鼓,装饰手法采用刻划花。经与所调查采集的窑址标本对比可知,此壶为广东西村窑制品。
西村窑产品按釉色分,有青釉、青白釉、黑釉、黄釉等。根据器具的胎质,有粗瓷和精瓷,其中精瓷主要包含青白瓷和青瓷两种。粗瓷质地粗糙,呈灰白色,瓷化程度不高,严格来说是可将其归为细泥硬陶类。粗瓷类器物数量最多,涵盖了所有器型。精瓷胎骨细腻洁白,胎质坚致,完全瓷化,扣之发声清脆,胎色白中显灰,精瓷的常见器型有碗、碟、盏、盆、执壶等,数量不多,均为影青瓷。
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刻花、划花、印花、釉下及釉上彩绘、点彩、镂刻和捏塑等,刻、划及彩绘纹饰有菊花、牡丹、莲瓣、缠枝花卉纹、草叶纹、云纹、条纹等。西村窑某些瓷器在器型与装饰手法上,模仿其他窑口的瓷器,如青瓷(印花、刻花)仿陕西耀州窑、青白瓷仿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黑瓷仿福建建窑等。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图4-42[42]),大碗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碗内底刻凤纹,并饰有五组规则的褐色点彩。内壁刻缠枝莲花纹,花纹上随意点缀褐色彩点。碗外壁素面无纹饰。此碗形体大而规整,以刻花与点彩相结合进行装饰,繁而不乱,为西村窑的代表之作。青白釉刻花加褐色彩绘是西村窑特有的品种,这种点彩手法在广州晋墓出土的青釉器中已有发现,可见它是由晋代流传下来的(图4-43[43])。
图4-41 宋代西村窑青白釉凤头壶
图4-42 宋代西村窑青白釉褐斑 刻划凤纹大碗侧面
图4-43 宋代西村窑青白釉褐斑 刻划凤纹大碗正面
西村窑产品在国内很少见到,除了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地发现了一些外,绝大部分都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及东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土。
宋室南渡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迁往临安,泉州港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港。商人见利,纷纷前往泉州,广州港开始衰落,依赖广州外销的西村窑也停止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