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得名的文献考察
1.设“景德”镇与“景德”年间窑业的关系,文献屡见记载:
《景德镇市志》称,“景德镇之名始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事载《宋会要辑稿》:‘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在此之前,晋称新平镇,唐称昌南镇。
清《南窑笔记》记载:“景德陶之著名,则在于宋。盖因陶工制‘景德’年号于器底,故天下咸知有景德之窑。”[4]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景德镇历代窑考》“宋·景德窑”:“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5](图2-3)
明代王宗沐编撰的嘉靖《江西省大志·陶书》称:“陶厂景德镇在今浮梁县西兴乡,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置监镇一员。”[6](图2-4)
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版的《浮梁县志》卷十五载:“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即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底,天下于是咸知有‘景德’之器矣。”[7]
清代朱琰《陶说》(该书首刊于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卷三《说明·饶州窑》:“饶州府浮梁县西兴乡景德镇,水土宜陶。镇设自宋景德中,因名。置监镇,奉御董造,饶州窑自此始。”[8](图2-5)
清雍正十年刻本、谢旻等修的《江西通志》卷二十七载:“饶州府……瓷器,浮梁县景德镇出。按《江西省大志·陶书》云:陶厂景德镇在今浮梁县西兴乡,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置监镇一员。”[9](图2-6)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2.景德镇历史沿革的文献考察
关于县名的来源:《唐书·地理志》说:“本新平也。”《郡县释名》说:“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图2-7)故名浮梁。
关于浮梁县名的来源,还有一说为:“洪水泛梁木横新昌江口,人因以济,故曰浮梁。”县属鄱阳郡(肃宗乾元元年又名饶州)。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析北境与歙州合黟县南置祁门县。南唐属永平军。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唐降,复饶州,浮梁属饶州,为望县,隶江东路。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昌南镇烧造瓷器贡于朝有名,置景德镇,属浮梁县。从此,景德镇名一直延续至现在[10]。
通过考察以上文献,可以做出如下归纳:
①由昌南镇改名景德镇,景德镇置镇时间为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②其时,景德镇归浮梁县管辖,位于浮梁县西兴乡。此时,浮梁县归饶州府所辖。
③景德镇得名,缘于该地生产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光致茂美”的瓷器(即青白瓷)。这种瓷器不仅广为流传,为天下百姓所用,正如蒋祈在《陶记》中所言:“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图2-8)而且,当地将其作为贡品进献于朝廷,为当时的宋真宗所喜爱,并命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结果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故青白瓷是为该地赢得以皇帝年号命名城市地的瓷器(图2-9)。
图2-7
图2-8
图2-9 青白瓷八角执壶 盈田窑
因此,史籍中记载“新平治陶”之“新平”与“昌南镇”及“饶州窑”(饶窑)等都是同指一名——“景德镇”或“景德镇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