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釉特征

一、胎釉特征

元代早期,部分青白瓷还保留南宋的釉色,胎质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亮,具有玻璃质感,足端常见流釉现象,延续了宋代“光致茂美”的风姿(图5-13)。与此同时,另有部分青白瓷质量较差,根据胎体厚薄程度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厚胎,这类青白瓷胎质较细腻,但釉色乳浊,釉面略失透,有开片纹,缺乏玻璃光感;另一种为薄胎,这类青白瓷为覆烧芒口器,胎质较细腻,底足满釉或刷薄浆水,釉薄,色灰黄,有细小开片。也偶见精品,釉色泛绿、失透,几近卵白釉特征,但有缩釉棕眼(图5-14)。至中后期,青白瓷明显不同于前期,制作草率,胎厚质粗,器壁多有凹凸不平感。釉色或泛青,或泛黄,发灰,一些粗器釉面青白中泛黄,釉层变厚,釉面乳浊,釉色灰暗,光泽度和玻璃质感差,施釉多不规整(图5-15)。

图5-13 元青白瓷碗

图5-14 元代青白瓷饼足碗底

图5-15 青白瓷水盂

总体来说,元代青白瓷的胎质稍逊于宋代,釉质乳浊,不似宋代那样清澈润泽,无玉质感,透光度低于宋代。胎体普遍比宋代的厚,多有缩釉棕眼。元代时的釉料配方为石灰碱釉,较之宋代,光泽度弱,呈乳浊状,不利于突出薄而半透明的瓷胎,工匠为图方便省事,无须花精力将器壁旋薄了。由于元代时的青白瓷釉料配方有所变化,其中釉的铁含量由宋代的0.99%增加至2.33%,因而釉色略呈青色(图5-16)。

图5-16 元青白瓷模印凤纹

由于元代青白瓷采用不同于宋代的仰烧法焙烧,直接将器坯底足置于沙渣中(沙渣铺在垫饼上),底足与沙渣直接接触,高温状态下细砂易被热气流卷起,故器物圈足边沿常粘有少量沙渣,底足无釉处有芝麻状不规则的小黑点或褐黑色小斑块,也常粘有细砂粒。而宋代时用仰烧法烧成的瓷器,未上釉的底足烙有褐色或锅巴色(俗称的“糊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