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装饰特征

三、装饰特征

元代青白瓷多数均素面无纹饰,少数有装饰纹样。在装饰手法上,有印花、刻划花、点彩、剔花、捏塑、镂空和堆贴花装饰,有时几种技法集于一器。元代的印花和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以及题材图案与宋代的大体相同。但印花图案大多较宋代简略,且不甚规整。由于印坯时过于草率,加上釉层乳浊,因此印纹大多模糊不清;元代青白瓷刻划花碗(图5-51)较之宋代的略显草率简单,且刻痕较宋代的深且宽,不如宋代的精致,但也不乏精品之作。宋代青白瓷采用的“半刀法”刻划花纹在釉面上形成深浅不同的颜色变化,青白相映,很是美观。而元代青白瓷由于胎厚,釉质也不够清澈润泽,一些粗器釉面青白间还往往泛黄色,因此,在元代青白瓷上,镂雕(图5-52)、堆贴、褐斑装饰的技法比较常见,窑工们另辟蹊径,以求达到装饰效果。

图5-51 元青白瓷刻划花碗

图5-52 元青白釉镂雕花卉纹高足杯残片

装饰题材方面:刻划花多为双鱼、莲瓣、荷叶纹、鸭纹(图5-53)、龙纹(图5-54)等,刻纹较粗犷、简单;印花主要模印双鱼、凤纹、双团鸾、荷叶、折枝菊、牡丹、梅花、织锦、菊瓣纹以及回纹,印纹较粗犷,不甚清晰。印花常印于碗盘内壁、盒盖、枕面等。剔花多见于梅瓶、水注、尊等器,纹饰有缠枝荷花、兰草、牡丹、栀子、婴戏莲等。贴塑常见于炉的足部,水注的流柄、玩具、塑像等,贴塑中常见连珠纹。瓶类多带对称的“S”形耳或戟形耳,并带镂空的器座。褐斑饰常点于带座瓶、炉、水注、水盂、瓷塑上。元代青白瓷的纹饰布局亦有变化,口边纹饰较宋代下移。在整体构图上,宋代青白瓷构图繁缛,而元代的则简洁疏朗。

图5-53 元青白瓷刻划鸭纹

图5-54 元青白瓷三爪龙纹碗

另外,元代在继承和保留宋代装饰风格的基础上,还独创了一些装饰技法,这些装饰技法成为青白瓷断代的标志之一。如串珠纹(成串缀珠纹)、堆贴梅花、堆雕云肩纹、宽头莲瓣纹(图5-55[53])、瓶颈塑“S”形双耳,这些都是元代青白瓷上的独特装饰。

串珠纹:用坯泥做成宛如串联珍珠的装饰线,用它做器体的边线、开光的轮廓线,还可以用串珠组成图案,或组成文字,这在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中较为普遍,如景德镇窑的观音塑像头部、胸部用成串的小米珠做装饰。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元代斡脱赤墓出土了一件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图5-56[54]),高28.2厘米,喇叭口,细长颈,垂腹,圈足。肩部饰带状暗方折云纹,腹部雕以串珠状的勾连四合云纹,上云头楷书“寿比南山”,下云头楷书“福如东海”,下腹刻梅花[55]。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连座梅瓶,瓶体模印芦雁纹,以串珠组成如意云纹点缀其间。

图5-55 元青白釉堆雕宽头莲瓣纹

到了元朝,景德镇工匠开始用钴蓝作为彩料在青白釉上进行点彩装饰。1978年,杭州发现至元丙子年纪年墓,该墓出土了3件青白瓷观音坐像(图5-57),发、眼、眉及服饰突出部位用青料和褐彩描绘,胸部如意云纹蓝色清晰可见。[56]1980年初,研究这件青花观音坐像的学者都将其定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后经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该墓的确切年代应为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57]

图5-56 元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首都博物馆藏

图5-57 浙江杭州元至元丙子年(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褐彩观音坐像 浙江省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藏

图5-58 元青白釉堆贴梅花纹双耳炉

元代青白釉堆贴梅花纹双耳炉(图5-58),炉腹部堆贴折枝梅花,构图简洁,形美纹秀。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与风格可以在元代纪年墓出土的实物中得到印证:

元代青白瓷筒形炉,炉高10.6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9.5厘米。敞口略高,凸唇,平肩,筒形腹,矮圈足。腹微鼓,腹下部有一圈凹弦纹。器内及足不施釉。1971年永丰县佐龙公社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墓出土,伴出有地券,墓主为陈氏[58]

青白釉刻花杯式炉(图5-59),1991年,江西省樟树市进修学校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墓出土,炉高10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6.2厘米,内折沿,筒形腹,假圈足。器身满饰莲纹,腹部刻三朵菊花。施青白釉,釉色呈淡绿色,釉色莹亮,足至底部无釉,露白胎[59]

图5-59 青白釉刻花杯式炉 江西樟树市博物馆

图5-60 元青白瓷高足杯

元青白瓷高足杯,杯外壁模印“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八字,表达了人们祈福的心理(图5-60)。

到了元代晚期,由于卵白釉瓷器的出现以及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这影响了青白瓷的发展,青白釉瓷器因此从元代晚期开始逐渐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