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生产状况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政治局面相对稳定,赋税较之晚唐五代有所减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宋代人口因此急剧增加,并向城市聚集,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人口多达百万之众。另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北宋定都开封以后,宋代打破了唐五代城市严格的坊市制度,唐五代的坊与市之间有土城隔开,夜晚禁绝商业活动,居民也不得上街。宋代的商业区与居住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实行坊市合一,住宅和商店相混合,沿街设店,消费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另外,宋代取消了宵禁制度,开封的街道都是商店、酒楼、食肆,商贩通宵达旦营业,昼夜喧呼,夜市繁盛,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丰富。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中就写道:“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71]市井繁华的镇、市在宋代发展迅速,城镇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西面临近西湖,东南面是钱塘江,水路运输发达,故此成为民富物殷的大城市”,城市制度的改革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图1-104)。
图1-104 刻划牡丹纹碗
图1-105
宋代社会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人口向城市聚集,为制瓷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反之又促进了瓷器的生产。瓷器,这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生活必需品,在宋代出现了生产和需求两旺的发展态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景德镇的制瓷业迎来了繁荣时期。《陶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记载景德镇陶瓷窑业状况的文章,开篇就谈到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兴盛场景:“景德陶,昔三百余座。”[72](图1-105)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当地已发现的宋代窑址遗存多达150余处,其中湖田窑、湘湖窑等窑址规模庞大,遗物堆积丰富。景德镇窑产量巨大,销售区域广阔。由于有利可图,北宋政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景德镇“置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73],专司瓷器交易及其税收等事宜,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性质的瓷器贸易机构。据《文献通考·征榷一》:“(宋)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74]但专为一镇之瓷业专置博易务实为前朝所不见有,而同时期其他名窑皆不见有此设置,由此可知当时景德镇窑业兴旺之盛况。
南宋时期,在宋金对峙的100多年间,我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不堪忍受战乱的民众纷纷离开家园,逃往南方。江西作为靠近南宋都城临安的地区,自然成了北方人士避难的理想之地。北方地区“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75],“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76],包括景德镇在内的江西人口空前增加,为手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景德镇瓷业自此迎来了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图1-106)。
图1-106 宋青白瓷执壶
图1-107
图1-108 北宋青白釉刻花碗 银坑坞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