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白瓷起源的几种说法

一、关于青白瓷起源的几种说法

1.多地始烧

传统观点认为,青白瓷起源于景德镇窑,始烧期为宋代,并且以景德镇窑青白瓷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系。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考古调查的不断深入,陶瓷考古界对青白瓷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青白瓷的起源并不是“北宋时创烧于景德镇”[10],也不是起源于某一个地方,而是早在五代时就有多地窑口几乎同时产生和发展,这就推翻了青白瓷起源的“一元论”观点,而应该是“异地始烧”和“同时崛起”[11],而且“繁昌窑很可能是率先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12]。以下是各个代表性窑口青白瓷起源的具体情况:

①安徽繁昌窑青白瓷[13]

安徽地区在五代就已创烧青白瓷,该地区的繁昌窑是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场之一。繁昌窑位于安徽省的长江以南地区,是专门烧造青白瓷的窑场,其主要窑址包括柯家冲窑、新圹窑、半边街窑、西门窑和骆冲窑等。自19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四次对繁昌窑进行小规模的试掘,从出土文物来看,窑址五代层的瓷器釉色青白或近白,某些瓷器如卷唇小盏等与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上层瓷器主要为宋代时期的青白瓷。通过对整个窑址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发展兴盛于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后开始衰落,至北宋晚期基本停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杨玉璋和张居中还对发掘出土的部分瓷片样品及制瓷原料样品进行了主要元素化学分析,认为:“繁昌窑创烧于五代,并且此时的繁昌窑已开始使用两种原料混合制胎的‘二元配方’制瓷技术……比过去传统认识的该种工艺开始使用的时间要早三百余年。”(图1-20[14]

繁昌窑群中的另一个较早的窑口骆冲窑,也是单一烧制青白瓷的窑场,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该窑出土的青白瓷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浅淡,白中略显青色,主要器物有碗、盘、盏、壶、盒等,碗、盘、壶的造型具有明显的五代风格,如莲瓣口、葵口、翻沿、腹部出筋、内大平底、浅折腹盘以及短流壶等。除此之外,该窑的装烧方法明显带有早期的特点,多用匣钵和垫柱以及器底用泥条支钉或泥条垫圈的装烧方法。由此得出结论,骆冲窑的创烧时代为五代时期。

②湖北青白瓷

湖北省的湖泗窑是烧造青白瓷的重要窑口。相关考古专家通过文物普查发现:湖北梁子湖四周不仅有古瓷窑遗址,而且规模大、数量多、质量好、工艺先进,以武昌县(现为江夏区)湖泗古窑群为中心的瓷窑遗址,是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白瓷系产地,并申报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改变了湖北“无古瓷窑”“空白点”和“断层”的错误结论。[15]

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湖泗夏祠窑址以来,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对梁子湖青白瓷系的窑址共进行了四次大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窑具标本,青白瓷器种类丰富,有碗、盏、盘、碟、壶、罐、瓶、高足杯、六管瓶等,胎质多呈白胎或灰白胎,釉色多为青白色,白中闪青,器物多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的装烧方法,这与北宋早期的湖田窑相同。

另外,陈文学在《湖北青山窑考古的重要收获》一文中指出:青山窑同时烧造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及少量的黑釉瓷……五代至北宋初,两窑产品多系精细中高档瓷器,主要是青白瓷器,其次是白瓷和一部分青瓷。[16]

由此可见,湖北的湖泗窑和青山窑在五代就已开始生产青白瓷。

③河南青白瓷

最新的考古资料推断,河南地区青白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中牟县有一处约30万平方米的制瓷窑场,在窑场的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地层中,同时出土有青白瓷碗残片和青瓷碗片。两种釉色碗的造型相似,都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只是胎、料的选料配方不同。青瓷胎料偏灰,胎质较粗糙,因釉的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青色或豆青色,而青白瓷的胎料较细白,因釉的含铁量较低,烧成后,瓷器的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薄釉,玻璃质感强,色呈白色,但白中又泛青,“只是这时的青白瓷多为素面,即使有装饰也很简单粗犷,这些都表明河南地区的青白瓷是在早期青瓷和白瓷工艺技术交汇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而且其创烧的时间可以上推到五代甚至更早一些”。[17]

图1-20 繁昌窑青白瓷荷花盏托

上述河南、安徽、湖北的考古新资料表明,青白瓷并不是北宋时创烧于景德镇,而是早在五代时就有多地窑口开始烧制。

2.五代景德镇窑创烧青白瓷

景德镇窑在唐代主要烧制青瓷,五代时,继续烧制青瓷(图1-21),然后在北方白瓷的影响下烧制白瓷,最后在白瓷的基础上烧成了青白瓷。科学测试数据表明,青白瓷是在烧制白瓷时偶然烧成的产品,并且受到了北方定窑白瓷的影响。

①源于崇尚北方白瓷[18]

唐代时,瓷器生产格局为“南青北白”,北方流行烧制白瓷,而南方喜爱青瓷。晚唐五代后,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批北方民众迁徙到南方。人口迁移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与融合,而且带来新的审美观念和新的时尚:崇尚白色,喜爱白瓷,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尚青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五代以前,南方一直以青瓷为贵,崇尚越窑,有“邢不如越”[19]之谓,而北方则以白瓷为好,称颂邢窑。五代以后,这一格局开始悄然发生改变,南迁的北方人逐渐使得南方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不但让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人喜爱白瓷,需要白瓷,就是本土的南方人也开始接受白瓷。白瓷色泽素洁、恬淡,给人以舒适宁静之感。白瓷的出现满足了新的市场需求,同时表明南方审美观念出现了新变化,文化的兼容性更强。

图1-21 五代青瓷执壶 湖田窑

关于北方白瓷南渐的现象,晚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20],可见白瓷的流行程度。受其影响,南方地区的一些窑场也开始烧制白瓷。五代时期,南方墓葬出土了大量白瓷,也可佐证当时南方对白瓷的市场需求很大。由于当时南方的青瓷名窑越窑方兴未艾,这些白瓷窑场均分布于唐代越窑的边缘区,主要是为了适应周边地区对白瓷的需求。根据考古材料,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赣州窑、吉州窑,安徽繁昌窑、泾县晏公窑,湖北武昌县青山窑。这六处窑场大多存在一个从单一烧制青瓷向增烧白瓷转变的过程,而且它们也是较早大量生产青白瓷的窑场。这些窑场的存在表明了成熟期青白瓷与南方早期白瓷的密切关系。考古发掘表明,白瓷与青白瓷在上述六处南方窑场的地层堆积中存在早晚相续的关系。

以武昌县青山窑为例,对其青瓷、白瓷和青白瓷胎釉分析的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含铁量的不同,即对原料的淘洗精细程度不一。研究者称,早期青山窑“大多数器物施白釉、青白釉或淡青釉,另有青灰、灰绿或青绿等釉色,色调均较浅淡。白釉多偏乳白色或米黄色,青白釉色泽并不纯正,色调偏灰。釉层较薄,釉面灰暗,光泽较差,多有开片……釉面有垂釉痕迹”。相对于唐代青瓷,青山窑生产这些釉色不尽统一的瓷产品,仍然体现了追求白釉的努力[21]。由于瓷土含铁量偏高,在一开始试烧白瓷的时候,就容易烧造出釉色偏青的瓷器。

青釉、青白瓷和白瓷在景德镇窑早期常常也是同窑烧造,它们之间很难判断确切的年代早晚关系(图1-22),如景德镇地区的胜梅亭(又名杨梅亭)、白虎湾、黄泥头是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中,白(石)虎湾渡窑“窑包高达8米……从地层剖面看,堆积可分为三层,上层青白瓷;中层为青瓷和白瓷;底层全部为青瓷”[22]。在白虎湾窑的地层堆积中,青瓷—白瓷—青白瓷的早晚关系一目了然。可见,较早生产青白瓷的窑场,早期多烧制白瓷,且白瓷层往往堆积在青瓷层之上,大部分窑场可见青白瓷脱胎于白瓷的迹象,也就是说,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五代产品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在制瓷原料、装烧方法、装饰技法、器物种类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只是宋代景德镇窑的制作工艺较五代的更为先进。

另外,通过分析南北方白瓷、青白瓷的化学成分,也能认定,最早的青白瓷很可能是在生产白瓷的过程中偶然烧出来的。表1-1[23]为北方唐代白瓷和景德镇窑五代白瓷、青白瓷釉料的化学组成数据,表1-2[24]、表1-3[25]为景德镇窑五代和宋代青瓷、白瓷、青白瓷的胎釉的化学组成数据。

图1-22 五代青瓷大碗

表1-1 北方唐代白瓷与景德镇五代白瓷、青白瓷釉料化学组成比较(%)

表1-2 五代、宋代景德镇窑瓷器瓷胎的化学组成(%)

表1-3 五代、宋代景德镇窑瓷器瓷釉的化学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景德镇五代白瓷和宋代青白瓷在釉料化学组成上比较接近,但与北方白瓷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三氧化二铁、釉中氧化钙的含量普遍较高。氧化钙的用量愈多,釉的熔融温度愈低,釉面较透明,光泽也较好,这正是青白瓷区别于北方白瓷的特点。

第二,景德镇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釉料成分的区别主要在于含铁量,前者含铁量更低。另外,从成品的表面观察,白瓷釉层较薄,青白瓷釉层较厚(图1-23)。

在景德镇,白瓷和青白瓷都用单一瓷石制作,但是由于对瓷石原料的淘洗精细程度不一,因此烧成时产生了白色和青白色的色泽之差。景德镇窑在准备白瓷原料时,如果淘洗不够精细,就有可能烧出偏青色的白瓷器来,如果施釉较厚,火候又合适,则可能烧出透明度和光泽度好的青白瓷来。另外,在煅烧过程中,有的白瓷由于釉面烧结黏度小而易于流淌,使得器物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在这些白瓷中,有学者用30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发泡率,发现“与北宋中晚期较为成熟的青白釉质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26]。从某种意义上说,青白瓷可能是景德镇窑对白瓷技术控制不够成熟的产物。

综上所述,青白瓷的出现经历了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北方白瓷的南渐引发了景德镇窑仿烧白瓷的努力,并在烧制白瓷的过程中无意烧制出了青白瓷,青白瓷偶然烧成后,其如玉的釉色比白瓷更符合时人的审美,故景德镇窑将偶然为之变成必然行为,于是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并不断总结经验,终于烧制出成熟的青白瓷。[27]入宋后,开始大量烧制青白瓷,青白瓷成为景德镇窑的主打产品,最终在南方地区形成一个以景德镇窑为中心的青白瓷系。与此同时,青白瓷的生产技术也逐渐稳定和成熟,通过控制釉的含铁量以及加厚釉层等手段烧制有玉质感的青白瓷,便成为自主的技术选择,成熟期的青白瓷也就摆脱了作为白瓷附庸的地位,成为一类全新的、广受欢迎的瓷器品种。总之,景德镇青白瓷的起源源于人们崇尚白瓷(图1-24),而青白瓷的大量风行,则是由于尚玉风气的盛行。

图1-23 五代白瓷花口碟

图1-24 五代白瓷壶

图1-25 五代青瓷盘 白虎湾窑

②五代烧制青白瓷的窑口

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址有20多处,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和今景德镇市区。南河两岸有湖田、胜梅亭、黄泥头、铜锣山、白虎湾(又称石虎湾)(图1-25)、寿安等;市区范围有十八渡、社公庙、新厂、李家坳等,这些窑址的出土物证明,五代时期的景德镇在烧制白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了青白瓷。由于五代时期的这种白瓷用的是高钙釉,烧制过程中釉面烧结黏度小而易于流淌,因此釉薄处呈白色,而积釉处呈水绿色,这种色泽介于青釉与白釉之间的白瓷,实际上就是早期的青白瓷。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一样,这种早期的青白瓷也是景德镇在自身烧造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经验而孕育出来的。换言之,景德镇窑同样是最早创烧青白瓷的古窑场之一,它与河南、安徽等地的窑场同时崛起,异地始烧。

铜锣山窑址和道塘里窑址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烧造青白瓷最早的窑业遗存。2006年,专业考古队对其进行了科学发掘,并将两处窑址的年代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是北宋初期(公元960—1022年),其上限可达五代晚期;晚期在北宋中期偏晚阶段(公元1023—1085年)[28]。景德镇地区的白瓷深受北方定窑的影响(定窑的主打产品为白瓷),由于工艺的延续性,因此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的器型、纹饰和烧造工艺也深受定窑的影响[29][30](图1-26),具体体现在:a.器型方面:铜锣山窑址、道塘里窑址出土的北宋早期唇口碗、葵口盘、圆口莲瓣纹碗及北宋中期高足杯,与定窑白瓷产品的器型较相似,只是总体上比定窑的器型略显高肥;b.纹饰方面:铜锣山窑址、道塘里窑址的出土器物均以素面为主,少数盘、碗的外腹壁刻画有尖缘突出、主叶脉拱起的莲瓣纹,这同样与十世纪中后期的定窑器的纹饰极其相似;c.装烧方法:景德镇地区的窑场采用了北方定窑的漏斗形匣钵、垫饼或垫圈的组合装烧具。

图1-26 宋青白釉执壶 盈田窑

图1-27 宋青白釉刻划碗 银坑坞窑

在出土于道塘里窑址的早期产品中,从釉面呈色来看,有些样品已属于典型的青白瓷(图1-27)。有研究学者借助色度学研究手段,将铜锣山窑和道塘里窑(简称两窑口)的青白釉样品与唐代、五代定窑白瓷以及宋代

湖田窑成熟期的青白瓷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铜锣山、道塘里两窑出土的瓷器,80%属于白瓷,20%属于青白瓷;在北宋中晚期,约57%的青白瓷仍属白瓷,典型青白瓷的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达到了43%。

综上所述,作为景德镇地区最早烧制青白瓷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口,其初衷似乎是仿烧定窑的白瓷,或许是窑炉类型的不同,或许是烧成气氛的差异,也可能兼而有之,出现了明显不同于白瓷,而属于青白瓷范畴的品种。随后逐步改进配方和工艺,至北宋中期之后,景德镇湖田窑已完全掌握烧制优质青白瓷的工艺,形成了庞大的青白瓷体系[31](图1-28)。

图1-28 宋青白瓷碗 盈田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