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府瓷的样式(材质、器型、釉色、装饰与纹样)
元代景德镇枢府器的胎质属白胎,白度虽然不高,但致密坚实,胎质较一般的元代瓷器更细腻、纯正,几乎没有多少杂质。器型规整,做工精细,日用器皿的胎体比宋元时期的青白瓷胎体要厚重一些。
1.胎釉
枢府瓷釉色白中泛青,似鸭蛋壳色。早期的枢府瓷的铁含量稍高,釉色白中闪青;晚期,施以枢府釉的产品的铁含量少,白釉趋于纯正,釉面莹润,质量尤高。元代的枢府瓷减少了釉灰的用量,增加了瓷石(釉石)的用量,由于瓷石中含有少量石英和钙长石,因此釉略带乳浊色,釉质比较浑浊,呈失透或半失透状。另外,釉的黏度加大,釉层增厚,釉质紧密,不流淌,不开片(图5-65)。
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枢府瓷胎质细腻洁白,修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状凸起(也称鸡心点),且有明显旋纹,足壁厚,足底无釉,均为露胎。卵白釉瓷在烧制的底足铺沙渣,以防流釉粘连,故底足无釉处多有沙痕,呈现红褐色小斑点,且边沿粘有沙渣。
图5-65 元卵白釉枢府龙纹碗残片
元末明初的文献指出了制作卵白瓷胎料的差别,浮梁瓷局制作的枢府瓷备受称赞,因上等原料为其垄断,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卷二《饶州御土》中称:“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得耳。”(图5-66、图5-67)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古饶器》(文渊阁四库丛书本)说:“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曹昭评价的“欠润”大概就是针对它们。孔齐描述的“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得耳”则指出了胎料的差距。
2.造型
枢府瓷器型以盘、碗、高足杯、执壶、瓶和香炉等小件器皿为多见,极少大件器。另外还有匜、盏托、灯盏、罐、枕等诸多造型。据不完全统计,传世与出土的枢府瓷还有三足炉、戟耳瓶、器座、爵杯、葫芦形执壶、带座双耳炉等器型。根据部分枢府瓷被作祭祀供器之用,可以推测应有仿青铜祭器类如瓶、炉、烛台、花瓤等造型。枢府瓷的器型规整,做工精细,胎体厚重。碗、盘造型浑厚精巧,呈上薄下厚的变化。器具口沿稍薄,腰腹渐渐加厚,底心和足壁最厚。“碗、盘、碟类在器物底部比较宽平,但圈足都比较小,有的圈足垂直,有的足沿略微外撇,也很结实。圈足外墙较长,内墙较短,旋切基本整齐,足心微突起,有的形容为乳钉状突起。足沿有淡淡的火石红现象。足的边棱用刀削除,称为‘削边足’,露胎部位常有胡麻状不规则的小黑点或褐黑点斑块。罐、瓶类器物分段制作,接缝处较明显,底部露胎部位可以看到细密的轮旋纹。”[65]枢府釉瓷的轮廓收放流畅而自如,转折处柔和而圆润,整体造型饱满而稳定。
图5-66
图5-67
①盘类[66]
盘有直口、侈口或敞口,唇沿圆润,腹体浅,呈弧形内收,下腹和底部平坦,有的口沿平折成沿,有的呈菱花口形。有一部分盘体较深,腹体弧度较大(图5-68)。
图5-68 元枢府瓷盘
元代枢府瓷盘在制作工艺上的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平切,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元代枢府瓷盘底径与口径的比例基本在1∶3左右(表5-9),但“天顺年造”“太禧”枢府瓷盘以及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2件大圈足薄胎盘(图5-69),均足径较大,足墙较薄,这种足式在元代瓷盘中较少见,而在明代瓷盘中较多。
图5-69 元枢府瓷大圈足薄胎盘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表5-9 元代景德镇卵白釉盘口足比
续表
②碗类
口沿结构大多数为圆口,少数为菱花口。器物足径较小,为口径的三分之一,看起来感觉与器体比例不协调。器型有折腰碗、墩式碗、斗笠碗、撇口碗等多种(图5-70[67])。
图5-70 元枢府瓷碗
折腰碗,该器型最为典型。口沿和上腹张侈,腹壁呈斜线内收,到中部线条急骤转折,收成一个小平底,圈足也很小。折腰碗与古代藏族人饮茶使用的一种浅腹的木碗或铜碗相似,是元代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而出现的碗型,这种器型是枢府瓷中数量最多且最常见的碗型,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典型器物,同时期的青白釉器中也有这类造型。1984年4月,安徽歙县发现一瓷器窖藏,出土印有“枢府”二字的卵白釉瓷109件,其中卵白釉印花折腰碗31件,均为敞口,折腹,浅圈足,足心有一小乳钉。[68]1980年,江西省高安元代窖藏出土了一件卵白釉印菊花纹折腰碗,敞口,斜壁硬折腹,足壁较厚,小圈足,足稍外撇。[69]1999年在对景德镇湖田窑的发掘中,在探方外的龙头山一带采集了一批枢府釉标本,平地上又采集了一批,主要器型有碗、盘、盏、高足杯等,其中一折腰碗的外腹壁内凹成弧线,模印花纹清晰,“枢府”二字字体端正(图5-71[70])。另有2件折腰碗,1件模印有“府”字,印纹清晰,另1件在相对的莲茎间模印有“枢”字,但印纹模糊不清。[71]
图5-71 湖田窑“枢府”款卵白釉碗
墩式碗,敞口,折沿,深腹,直腹微弧,下腹丰满,至下渐收,圈足。墩式碗是枢府瓷碗类中器型最为高大、厚重的碗。在枢府瓷碗类中,其数量仅次于折腰碗。
斗笠碗,敞口,深腹斜削,圈足矮小,砂底,全器呈斗笠状。
③高足杯
元代蒙古人善骑射、好饮酒,特制高足杯,供人在马上饮酒,这种高足杯也称“靶杯”;又因杯体大,腹深似碗,又称“高足碗”。高足杯一般口沿微向外撇,唇沿较薄,弧腹下收,下腹至底厚而敦实,底部安一柱形或竹节形足,足接近地面的部位略外撇(图5-72)。高足杯成型时,杯体与柄部湿胎粘接施釉,釉料流动将二者再次结合。柄部外撇,底柄厚重,使高足杯重心稳定,站立平稳。如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村出土的一件印五爪双龙纹高足杯(图5-73),侈口,弧腹下垂,高足外侈,足内中空,器型高大,釉色偏白,胎骨精薄,为卵白釉五爪云龙纹高足杯的标准器。
图5-72 青白瓷高足杯
图5-73 元枢府瓷印五爪双龙纹高足杯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④瓶类
瓶类有玉壶春瓶、长颈瓶、双耳瓶等优美器型,以玉壶春瓶为多,有直口、撇口两种(图5-74[72]),口沿较圆润,长颈,溜肩,腹体扁圆而鼓,平底,圈足,足微外撇。常在颈部贴附两个“S”形双耳,辅以堆贴梅花纹装饰,这是元代卵白釉瓶的常见样式,梅花多为干枝梅,枝条为“刺针”状短枝(图5-74.1)。也有雕刻芦雁、仙鹤、莲纹等纹饰的,有的画金彩。
图5-74 元枢府瓷玉壶春瓶
1.元枢府瓷堆梅纹双耳瓶 2.印刻芦雁纹玉壶春瓶
较之宋代,元代的梅瓶更粗壮,特别是肩部更丰满,底径明显放大,多为小口,短颈,丰肩,腹以下内收,平底圈足,足稍外撇。江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堆梅纹带座梅瓶,该种梅瓶较为少见,瓶小口,长颈,丰肩,腹上鼓下收,平底。瓶座口沿宽,唇边平折,颈、腹间有一凸棱,座身镂五个如意形孔,孔边沿饰锯齿纹,下设三蹄形足。
⑤执壶
常见瓶身为葫芦形,小直口,流细长斜向上,贴附在下截圆腹之上,另一侧有束带形曲柄,柄端分别附于上、下壶体之上,平底。1980年江西高安市元代窖藏、1954年重庆上清寺元墓、1982年安徽省歙县元代窖藏均出土过葫芦形执壶(图5-75)。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四方形折腹执壶,壶体呈四方形,长颈,颈与肩、肩与腹之间硬折性过渡,方体弯流,方折把柄(图5-76)。[73]
图5-75 枢府瓷带盖葫芦形执壶 歙县博物馆藏
图5-76 元枢府瓷四方形折腹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⑥罐类
和元青花罐一样,枢府釉罐类器物都比较高大雄浑,口沿有直口和盘口两种,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矮圈足。有的配荷叶形盖或狮钮盖,有的肩两侧贴塑铺首衔环。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枢府釉铺首衔环云龙纹罐,造型壮实肥硕,盘口浅,颈宽而短,肩丰,腹部丰满圆鼓,腹下部渐内收,圈足矮。肩部两侧贴塑铺首衔环,增加了此器的气势。而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出土许多小型而精致的小罐,高10厘米左右或更小。
另外还有杯、匜、炉、水注、砚滴等。1972年于永定门外小红门发现的张弘纲墓出土了一件枢府瓷双系三足炉(图5-77)。此炉为公认的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卵白釉器。该器出土于元代墓葬,墓主张弘纲是元初辅佐忽必烈的重臣,《元史》有其传。张弘纲卒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葬于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74]
图5-77 元枢府瓷双系三足炉 首都博物馆藏
图5-78 元枢府瓷刻花碗
3.装饰
①装饰技法
枢府瓷的装饰工艺简单,继承了南宋青白釉瓷的装饰纹样,以印花为主,另外还有刻花(图5-78)、划花、剔花、贴花、雕镂、堆花加彩、戗金装饰、釉中褐斑等。枢府釉瓷一般用模印方法装饰瓷坯,纹饰规格划一,其印纹方式离口沿较远,几乎接近腹中部。盘、碗类圆器多采用模印方法装饰器物的底心、内外壁,其做法为根据装饰需要设计出一个模子,有的模子仅模印花纹部分,有的整个器物从口沿到中心部位的所有纹样均在一个模子上,模印的纹饰构图严谨,内容丰富。因“枢府”釉属乳浊釉,加之印花纹较浅,釉层呈失透或半失透状,圆润流畅的印纹被釉覆盖着,有凹凸不平之感,故纹饰不太清晰,若隐若现,有种别样的美感。装饰手法在继承和保留宋代风格的基础上,独创元代堆贴梅花,用成串缀珠纹组成图案的轮廓线等形式。
瓶、罐类器物多采用刻、划花方法装饰器物外壁,刻划出来的花纹较为清晰。1987年,杭州元末瓷器窖藏出土的枢府釉刻划海水龙纹罐,肩部刻划双凤穿牡丹纹,腹部刻划海水波涛、双龙,胫部刻划仰莲纹,纹饰清晰流畅。除刻划外,还有的在器外采用贴花装饰,将纹样贴于器身之上,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在明清以来的一些陶瓷专著中可以看到,枢府瓷还有“青色及五色花者”“戗金五色花”“青黑色戗金者”。如《景德镇陶录》卷五载:“枢府窑,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埴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色花者。”[75]明初洪武年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76]王佐校增的《新增格古要论》又云:“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今烧此器,好者色白而莹,最高;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77]
用堆花立粉法制作五彩加金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一个重大的工艺创新,制作方法是在卵白釉的表面以彩色釉料为材料堆出纹样轮廓泥条,然后在轮廓泥条内彩绘或戗金装饰,最后再经过二次焙烧,属于釉上彩。它与中国明代的掐丝珐琅工艺、山西的珐华彩陶瓷工艺在技术上有相似之处,与韩国高丽瓷中的“象嵌”装饰技法也有相似的工艺。立粉釉色多为紫红、绿黄、孔雀蓝、金彩,图案有云龙、栀子花等。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批元代卵白釉堆花加彩贴金瓷器,有玉壶春瓶、高足杯、盘、碗、三足炉等器型[78],风格华丽。如枢府瓷堆花加彩贴金玉壶春瓶(图5-79[79]),它采用了堆花加彩贴金装饰,以双弦纹为界,分五层装饰,瓶腹中央为四爪云龙纹,是元代常见的繁褥满密的风格。
图5-79 元枢府瓷堆花加彩贴金玉壶春瓶
图5-80 元枢府瓷戗金高足杯 安徽省博物馆藏
枢府瓷还有戗金装饰: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了一件卵白釉戗金行龙纹玉壶春瓶;1982年,安徽歙县元代窖藏出土了2件枢府瓷戗金高足杯(图5-80)。用金彩装饰陶瓷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宋代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80],而元代官府明令禁用金彩装饰瓷器[81],但在枢府瓷和蓝釉器上均发现有金彩装饰。
除此以外,枢府瓷还采用雕镂的技法。1984年,扬州老虎山西路出土了一件镂空折枝花高足杯(图5-81),杯身为双层结构,外壁镂空雕饰折枝牡丹、梅花、菊花等图案,形成景窗,景窗外侧以堆塑连珠纹组成莲瓣等装饰,它在景德镇窑同时期产品中较为罕见。[82]
②装饰题材
枢府瓷在以印花为主的饰纹中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枢府”款常采用模印的手法印在器物内壁,有点模糊不清。枢府瓷的装饰题材,动物纹有龙凤、仙鹤、鸭纹、云龙、双狮等。龙有五爪、四爪(图5-82)和三爪龙之分,为小头、细颈。身躯比头颈更灵活而有气势。龙纹多搭配云纹、缠枝花卉和宝珠纹。凤为大头、细长颈、长细腿,身躯较小,双翅展开,长尾散开(图5-83)。
图5-81 元枢府瓷镂空折枝花高足杯 扬州市博物馆藏
图5-82 元四爪龙纹碗
图5-83 元凤纹碗底
植物花卉有牡丹、莲荷、团菊、月季、四季花、松、竹、梅、十字杵纹等(图5-84)。牡丹、莲荷、团菊多为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形式,多作为主题纹饰,有时也以辅助花纹出现,松、竹、梅多与其他花卉、太湖石共同组成主题花卉图案。月季、四季花、其他缠枝花、莲瓣、流云、灵芝等则多作辅助花纹。方胜、火珠、双角、法轮、盘肠、华盖、杂宝、联珠等则多与缠枝花相配[83]。
枢府瓷通过不同的纹样搭配与装饰以区分不同的阶级等级,譬如云龙纹之五爪、四爪、三爪,飞禽纹之云凤、云鹤、孔雀,花卉纹之牡丹、菊瓣、莲花等,它们在卵白瓷上分别代表所授对象的功绩、职务和社会地位。
1976年,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沉船进行了发掘,出土景德镇青白釉枢府瓷盘1件,盘内饰宝相花,外层枝叶间有相对的“枢府”二字。[84]
1984年,乐安县城北门基建工地发现元代瓷器窖藏,出土卵白釉瓷器19件,其中有压印楷书阳文“枢府”二字的卵白釉碗、盘和压印“福寿”二字的卵白釉盘。[85]
1984年,安徽歙县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109件带“枢府”铭文的印花盘,均施卵白釉,釉色莹润,内壁及底均模印缠枝牡丹,花间模印相对的“枢府”二字。[86]
4.款识
枢府釉瓷器的款识有印文和墨书两种,多印于器内壁口沿下的缠枝花卉之中,除“福禄”“福寿”“福真”“颜乐”“寿兴”“福”“禄”“寿”“良”等吉祥字铭外,还有“枢府”(图5-85)、“太禧”“东卫”等政府机构铭,另外还有“江夏”“昌江”“玉”“由”等铭文。墨书的字有“椿”“冯”“郝”“药”“窦”“中和”“德星”(图5-86)、“德星桥”等,经有关单位查证,这些墨书的字多表示工匠、物主的姓氏或作坊的字号。[87]这说明民间亦使用枢府釉瓷。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元瓷款识唯官窑有‘枢府’二字款,其余民窑底有字者甚少,纵有字亦不挂釉,在器底随意刓成。若可识不可识之间,刓成花纹及辘轳形者亦间有之。”[88]
图5-84 元十杵纹高足杯
图5-85 “枢府”款铭卵白釉印花龙纹高足杯 上海青浦重固镇高家台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图5-86 枢府瓷印花双凤斗笠碗(德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太禧”是太禧院与太禧宗禋院的简称,带有“太嬉”铭的枢府釉瓷则是太嬉宗禋院定烧的贡瓷。《元史·百官志》记载:“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两院,改置太嬉院以总之,二年,改其为太嬉宗禋院。”则可以确定,带有“太嬉”铭文的枢府盘应是1328年以后的制品。太禧院掌管“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等事务,署“太禧”铭的瓷器,极有可能为朝廷大典之祭器。曹昭曾说过“内有枢府字者高”,说明印有“枢府”“太禧”等款的器物在制作工艺上都是比较精湛的,这类等级最高、质量最精美的枢府釉瓷器是以皇帝为首的宫廷御用器,表现宫廷艺术的气质,胎体洁白致密,釉层温润如玉。“东卫”铭的枢府釉瓷仅见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印花盘,盘内壁印一周计五朵菊花,盘心印相对称的四团缠枝莲花,在腹底相交处印相对的“东卫”二字铭。东卫应是元朝隶属枢密院的戍卫京师护卫皇帝的亲军指挥机构。《元史·百官志》在“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条下有“延祐二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并隶东卫”[89]的记载。“东卫”铭瓷器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都十分罕见,这是一件特定的官府用瓷,说明枢府瓷中也有一部分是元政府机构的定烧之物。[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