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景德镇学”文库即将付梓,主编陈雨前教授希望我能为这套书写一点文字。我上次为其著作写序是在2004年,是应邀为他主编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写了序。在该丛书中,雨前首次提出了“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并用这种学术理念来主编该套丛书。这种首创性的学术理念一经提出犹如一石投入江河,激起千层浪花,有人为之振奋赞歌,有人心存疑虑观望。而我,在欣慰的同时,当时也是有所担忧的。雨前所提出的“景德镇学”,这无疑是很有远见的创举和值得称道的学术构想,但要让其如“敦煌学”一样成为国际显学,其道之艰,其途之辛,可想而知。时至今日,距雨前提出的“景德镇学”已有十五年之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这期间,他为探索与构建“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和学术体系做了许多努力,并在学术界和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甚觉宽慰,不由得重新对“景德镇学”有了一些思考。

景德镇靠单一制瓷工艺支撑了该城市千年的发展命脉。数千年间,尤其近现代以来,研究和探索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书籍甚多,但系统性的学术体系性探索之作并不多见,犹如数以万计的“珍珠”散落各处。雨前提出的“景德镇学”,犹如串珍珠的线,从此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研究就有了“纲”和灵魂。“景德镇学”的创建,这是一种学术的提升和飞跃,从此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就有了方向和旗帜。

“景德镇学”,是“景德镇之精神”“景德镇之魂”的体现,它凝聚着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凝结着景德镇历代能工巧匠的广博智慧,蕴含着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浸淫着皇家御窑厂的贵气,洋溢着下里巴人的“俗”气。

雨前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他有繁杂的行政事务,但他却没有放弃学术,并还能将学术做得一丝不苟,着实不易。“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由他提出后,在这十几年间,雨前作了甚是艰辛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据我所知,继2004年出版“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景德镇陶瓷习俗》《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创立“景德镇学”后,2007年,他出版《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一书,阐述了“景德镇学”探索的历程和早期成果,“景德镇学”取得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成果。随后,他主持编撰有“国家新修《四库全书》”之称的《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历时十年之久终归出版。该分典与由他主编的三十卷本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一起,将先秦至清末的古陶瓷文献进行了全面普查,把散落于各处的古陶瓷原始文献汇集起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陶瓷艺术分典》与《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的出版面世,不仅是景德镇古陶瓷文献的集结,更是全国古陶瓷文献的荟萃,标志着“景德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其后,雨前主编的《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出版,并获2016年“中华优秀读物奖”。在陶瓷文献整理研究之外,他在“景德镇学”理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他用“景德镇学”学术理念,历经八年之久,主编出版五卷本《景德镇陶瓷史》,梳理、总结并呈现了景德镇近2000年陶瓷发展的风貌,成为“景德镇学”研究与探索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更为可喜的是,2018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中国景德镇学》杂志,标志着“景德镇学”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

“景德镇学”,源于景德镇,但它不单单是“景德镇市学”,也不单单是“景德镇瓷学”。它虽然研究的是景德镇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科,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为主干,由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研究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而观照整个中国,甚至着眼于国际,着眼于探索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的生活样式与美的生活样式。雨前的这种学术探索,显示了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和对景德镇深厚的情怀。为了建设“景德镇学”,雨前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应约下,组织编撰出版教育部社科司批准的特色出版项目——“景德镇学”文库。该文库将有关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相关研究都纳入其中,是一套完整系统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著作。

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景德镇学”。“景德镇学”虽由雨前提出,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是大家的,需要景德镇人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让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显学”。身为景德镇人,我们荣辱与共,任重道远,我们共同为弘扬、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是为序。

秦锡麟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