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田窑

一、湖田窑

在我国陶瓷史上,湖田窑是生产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生产产品最精的窑址之一。该窑场兴烧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结束,延续烧造长达六百余年。如今,湖田古窑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湖田民窑博物馆。其遗址位于景德镇东郊南山山麓与南河之间,具体坐落于景德镇市东南竟成乡湖田村,距市区约4千米。南山松木茂密,松木可作窑用燃料,南河连通昌江,终年能通行小船,水陆交通便利;窑场南面是瓷土丰富的三宝蓬瓷石矿区,西临“老土”(即做窑具的匣钵土)富足的马鞍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便利的交通为湖田窑提供了原料、燃料及水运等优越的条件,这是湖田窑形成和壮大的原因(图3-3)。

图3-3 蓝浦《景德镇陶录》

图3-4 宋青白釉花口瓶 湖田窑

湖田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烧制的青白瓷晶莹似玉,集中代表了我国该时代的制瓷水平,成为宋代六大瓷系之一(图3-4)。有关湖田窑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蒋祈的《陶记》(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其中写道:“若夫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南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中也提到湖田窑治陶的情况:“湖田陈曾二条有饶州景德镇湖田市,烧造陶器处也。”这是有文献可考的南宋时期对湖田窑的记载。清代景德镇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卷五载:“镇河南岸口有湖田市,元初亦陶……今窑市已墟……”明确指明了湖田窑在宋、元时制陶并且是陶瓷交易市场,但在清初已经衰败的事实。相关的文献记载还有清代朱琰的《陶说》、清代佚名《南窑笔记》等。

湖田窑的遗迹与遗物的堆积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该窑址的保护范围东起豪猪岭,西至602所水泵房,南起狮子山,北至南河。602所建于此地,对窑址破坏很大。现只对几处重要的大型窑包及窑炉进行了圈围保护,以通向三宝的公路为中线,路南为刘家坞、南望石坞;路北为乌鱼岭、琵琶山、北望石坞以及马蹄窑、葫芦窑。窑址中遗物最丰富、堆积面积最大的是宋代遗存,几乎遍及整个遗址;五代遗物堆积则较稀薄,范围也更狭窄,仅见刘家坞、龙头山、竹坞里和月光山几处;元代遗存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与刘家坞。由此可见,景德镇湖田窑制瓷历史之悠久、地位之重要。

豪猪岭等五代窑址位于村东,天门沟流经于此。窑址呈山丘状,没有进行圈围保护,遭到严重破坏。该窑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和白瓷,品种主要是碗、盘、壶等,采用支钉叠烧。足径较大,足壁较厚,足壁上及碗心有支钉痕迹。碗有唇口、花口及撇口三种;壶呈瓜棱状,长颈,喇叭口,扁执,长流。器物均无装饰纹样,青瓷胎灰,白瓷胎白,均胎质细密、坚致。白瓷的出现对景德镇今后的陶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湖田窑是我国南方地区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之一。1992年冬,为配合基建工程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首次发掘。[3]

琵琶山、南望石坞等宋代窑址位于602所菜市场段的公路两侧。如今,该窑址已被高楼大厦所覆盖。当年出土的瓷器仅见青白瓷一种。烧造工艺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早期为“匣钵仰烧”,中期为“垫钵覆烧”,后期为“支圈覆烧”。器物造型极为丰富,有碗、盘、碟、托盖、温酒壶、执壶(图3-5)、瓶、炉、盒、枕、围棋、象棋以及观音、小狗、小猴等雕塑瓷。装饰手法主要有刻、划、印、篦、剔等。装饰纹样主要有牡丹纹、菊花纹、莲花纹、海水纹、双鱼纹、龙纹、婴戏纹等。这一时期的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胎薄质细,釉色晶莹,集中代表了宋代景德镇窑的制瓷水平(图3-6)。[4]

图3-5 北宋青白瓷瓜棱盘口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图3-6 湖田窑北望石坞窑址

刘家坞等元代窑址位于602所中学高中部后山上,因建有围墙,地层未被破坏。从上层出土的遗物看,刘家坞及其周围盛产黑釉瓷、青白瓷、枢府瓷及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等。器物品种主要有碗、盘、杯、盏、罐、瓶等,典型器物有枢府釉竹节把杯、折腰碗、缀珠青花小罐等。装饰主要沿用宋代时的刻、划、印三种,后期出现青花釉里红。装饰题材主要是莲、菊、梅、牡丹、龙、瓜果、鸳鸯等。烧造方法为匣钵仰烧、涩圈叠烧等。[5]

湖田窑经过五代时的草创、北宋时的兴起,到了南宋已在景德镇地区占支配地位,烧造时间从北宋初期直到元代中后期,各个时期都烧造青白瓷,几乎没有间断。湖田窑烧制的青白瓷产品代表了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最高生产水平。在湖田窑的遗存中,堆积面积最大的也是宋代遗存,几乎遍及整个遗址。

青白瓷是宋代湖田窑最大宗的产品,种类极为丰富,除不同造型的碗和壶外,还有盘、盒、碟、罐、杯、盏与盏托、注壶(执壶、注碗)、水注、瓶、钵、枕、香炉、香熏、炉、渣斗、水滴、砚台、鸟食罐、六管器、瓷塑及象棋、围棋和各种动物捏雕(图3-7),注碗、盏托、盒最为突出,是青白瓷中的代表作。

图3-7 宋青白瓷瓷雕小狗 湖田窑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