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宗教明器

四、宗教文化与宗教明器

宋代统治者佛道儒并倡,在儒家文化作为正统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格局下,佛教和道教在全国各地广为兴盛和传播。“皇宋之基也,南取越,西平蜀,崇道教,兴佛法。”[91]宋真宗力倡道教,却亲撰《崇释氏论》并注佛经,并提出:“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道同。”崇尚道教的宋徽宗诏告天下:“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宋孝宗曾作《原道辨》,“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可也,又何惑焉”,形成三教兼容并蓄的“三教之设,其旨一也”。

宋朝皇帝倡导佛教,兴起崇佛之风,佛教禅宗的五大宗派——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并盛。临济一门又演变成杨歧、黄龙二宗,其开宗立派于江西,江西境内的佛教因此更趋兴盛。在宋代,江西新建的寺院达240所之多,加上宋以前创立的寺院,宋朝佛寺的兴盛可见一斑。“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籍的曾巩如此描述宋代江西佛教的兴盛情况:“百里之县,为其徒者,少几千人,多至万以上。”[92]宋代江西还是许多著名文人流连停驻之地,苏轼、黄庭坚、范仲淹、周敦颐、朱熹等都曾在这里任职或生活过。这些名士都与佛教禅宗结缘,将禅宗思想融贯于文学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当中,使得佛教开始面对广大百姓,民众接触和了解佛教的机缘很多,佛教逐渐本土化、普遍化,被民间吸收。由于佛教的兴盛,民间大兴土木建造佛教寺院,僧尼人数倍增,瓷器进献寺院,供奉佛祖神灵,如静志、净众两座塔基地宫中就出土定窑陶瓷200多件。由于景德镇窑所处的江西崇佛之风尤炽,因此景德镇窑风行烧造宗教用具,如佛、菩萨(多见观音菩萨)、罗汉、供养像和坐禅僧等,另外还有净瓶、炉、熏炉、盘、碗、碟等(图4-101)。随着佛教的普及、世俗化和平民化,不仅观音、菩萨、神仙塑像等供佛专用器带有浓重的世俗气息,其余各类盘、碗、碟均是日常生活用瓷,也都用作供奉佛祖之物。

图4-101 宋青白釉祭碗

图4-102 宋青白釉乌龟祭碗

由于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植,道教在宋代也很兴盛,宋真宗、仁宗、徽宗、高宗等都崇尚道教,并从宋仁宗起多位皇帝敕封江西贵溪龙虎山的张天师,给予蠲免赋役等特权,且屡次修建龙虎山上清正一宫。龙虎山是我国南方道教的中心,故江西地区道教盛行。龙虎山张天师的正一教属符箓派,主要以符水治病、祈祷禳灾为行道的主要内容,多得百姓信仰,因而道教在江西民间广为流行。江西民间的丧葬活动深受神仙道术的影响,如设法事道场、葬地堪舆、筑室埋地券和置放明器神煞等,有着十分浓厚的道教色彩。《大汉原陵·秘葬经》是宋金时期道家方士奉行的经典,宣扬:“凡大葬后墓内不立明器神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宋元墓葬中出土大量景德镇窑青白瓷“明器神煞”和压胜物,就是这种道家思想的反映。所谓的“明器神煞”,指的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神异怪物以及与阴阳迷信相关的俑类和塑像,诸如神(仙)人俑、四灵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生肖、仰观、伏听、蒿里老人、张坚固、李定度、东王公、西王母、张仙人、金鸡、玉犬和龙虎瓶等。宋时,景德镇窑就烧造了不少青白釉的“明器神煞”类瓷塑品(图4-102)。

①瓷塑观音

“景德镇青白瓷观音(图4-103),在宋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宣传佛教教义、日常供奉的社会作用。老百姓往往在家中设有佛堂,供奉观音塑像。观音形象主要有白衣观音、柳枝水瓶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观音注重整体结构,头部、上身到下身衣纹有三个层次,其变化富有节奏感,给人以静态世俗美感。”[93]佛教是百姓的宗教信仰,融入当地成为民间的传统风俗,使得青白瓷观音在景德镇窑大量烧造。

图4-103 南宋青白瓷加彩观音像

图4-104 宋青白瓷观音坐像

1978年,江苏常州市区宋代水井出土一件青白瓷观音坐像(图4-104),通高25.4厘米。观音作端坐静思状,头着化佛冠,脸型清秀,袒胸露腹,璎珞飘带环披胸腹,身披广袖通肩外衣,双手交叠于膝上,腕饰宝钏,跣足。脸部露色,色净白。前胸腹及下半身皆涩胎无釉,色白泛红,类似肤色。外衣及底座则施青白釉,呈淡湖水色,隐现冰裂纹。此观音坐像雕琢精细,釉色莹润,形象端庄、娴雅,神情慈穆,系北宋景德镇窑的青白瓷[94]

②堆塑长颈瓶

在宋元时期的江西和周边少数地区,堆塑长颈瓶广为流行,是与道教密切相关的随葬之物。堆塑瓶在江浙等地的墓葬中都有发现,以江西宋、元、明墓葬出土最多,一般成对出现。堆塑瓶通称为“龙虎瓶”,又称“皈依瓶”“招魂瓶”,还有的称“蟠龙瓶”“旧月瓶”“立鸟瓶”或“盖瓶”。在北宋时期,葬制中的这些仙人神异图像即所谓的“明器神煞”多是以单个形象出现的,各种俑类较多。南宋以后至元,道家的这种葬制不变,只是各种“明器神煞”不再雕塑成单个个体,而是将其缩小贴塑到长颈瓶上,这样,堆塑长颈瓶集诸“明器神煞”于一身。它的器型特点是形体修长,高腹,长颈,带盖,颈部雕塑奇妙,上有神仙人物、瑞兽祥禽贴塑配置,还有朵云、日月衬缀四周,恰似令人向往的“天界仙境”。瓶上堆塑除飞禽走兽外,尚有十二生肖及龟蛇之类,瓶内往往储有稻谷。堆塑长颈瓶上的堆塑图像种类,诸如十二立俑、龙虎、日月、玄武、凤凰、鸡、犬、伏听俑、文武俑和八卦等都是道教中的仙人神物,在1950年江西贵溪县陈家村发现的道教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墓中随葬有这种堆塑长颈瓶。

《大汉原陵秘葬经》是宋金时期重要的一部道家地理葬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天子、亲王、公侯、卿相及大夫以下至庶人墓“明器神煞”的名称、尺寸及排列方位图。而宋元堆塑长颈瓶上的堆塑图像和内容恰恰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的“明器神煞”的名称种类基本相同,这就证明这种堆塑长颈瓶就是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一类道家理论来雕塑烧制的[95]。堆塑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元时期的随葬风俗,表明江南地区特别是江西道教盛行,道教色彩已反映到瓷器生产上(图4-105)。

③俑类

江西地区宋墓中出土的陪葬明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堆塑瓶为代表,凡出土俑类的宋墓中一般都伴有这类明器;另一类是俑。俑,即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古代丧葬中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96],儒家文化认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会使老百姓品德日趋忠厚。”这后来演化成儒家的祭祀观,即祭祀不仅是祭祀亡灵的活动,而且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崇尚孝道的表现,人们通过祭祀之礼,寄托对父母和先祖的情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97],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百姓相信鬼神的存在,以虔诚的态度对待祭祀。“俑”正是这种情感的寄托,其作为陪葬品,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希望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的制作模仿仆从、侍卫、乐舞伎等身份,另外还有众多的动物形象。俑类随葬品因墓而异,它的多寡和类别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宋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工艺达到了新高度。发展到宋代,瓷俑已取代了陶俑。这些瓷俑反映出注重表现世俗生活的艺术精神,其人性与物性的契合日趋微妙。南宋瓷俑(图4-106),采用圆雕工艺制作,瓷俑头戴幞头,身着广袖长袍,束带,双手拱于胸前,造型夸张适度,表情庄重专注。

图4-105 宋青白瓷魂瓶

图4-106 南宋瓷俑 景德镇陶瓷馆藏

图4-107 宋素胎戏剧俑

青白瓷俑以表现戏曲题材为大宗,这与当时戏曲艺术的繁荣成熟密切相关(图4-107)。宋代,戏曲艺术从瓦舍勾栏中开始走向成熟,其他的文艺项目如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在宋代也高度繁荣发展。古籍文献中对市民文艺繁荣的情况多有记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就有杂剧、诸宫调、合生、商谜、嘌唱、傀儡、球杖踢弄、讲史、小说、小唱、掉刀、蛮牌、影戏、散乐、相扑、杂班、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史、杂手伎、弄虫蚁、叫果子等名目,“其余不可胜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宋杂剧丁都赛砖雕。该砖雕长28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四周边缘尚存斧凿刀削痕迹,砖面土锈裹结,斑驳古朴,色呈青色,砖质坚实,砖上平面是浮雕人物全身像,右上角浮雕正楷书写的“丁都赛”三字,作长方印章式样。人像体态绰约多姿,服饰衣褶清晰,面部细线勾勒,眼眉点染传神。丁都赛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杂剧艺术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其记载:“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后来者不足数……雅态轻盈,娇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98](图4-108)

宋代表现戏曲类的文物大多以墓葬装饰或陪葬物品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阴世享乐的思想观念,在制度上则体现了汉唐丧葬习俗的遗留与演变。

图4-108

江西地区出土了大量戏曲故事题材的青白瓷俑。如1975年冬江西省鄱阳县磨刀石公社殷家大队的南宋洪子成夫妇合葬墓中,除了出土大批“明器神煞”、生活用器模型外,还有21个人物瓷戏俑。洪子成是供职于浙江、江西一带的南宋地方小官,在其墓内发现的哀泣俑、戏剧俑是当时这一带生活习俗和丧葬礼俗的反映。1973年,景德镇市近郊新平公社大石口出土宋代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查曾九墓随葬的瓷俑37个。1966年,景德镇市郊舒家庄出土了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舒民墓随葬的表演俑多件。

景德镇地区还出土了宋代导引俑、宋代持镜侍女俑、宋代童侍俑等青白釉器物。这些俑类器物同出土戏曲俑在服饰、发型、衣着上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生活习俗。

1970年,景德镇市郊新平镇洋湖毛篷店的一座夫妇双室合葬墓各出土宋代十二生肖俑12件,均头戴平顶帽,额正中饰一“王”字,双手捧十二生肖动物的头部于胸前。景德镇市东郊古城舒家庄后山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舒氏墓出土四神俑各一件,龟背和蛇头额上各刻一“王”字,除玄武素胎外,余均施青白釉,并加褐釉点彩,釉色匀润,光泽透明。以朱雀俑(图4-109)为例,朱雀立于花形座上,做展翅欲飞状,雀高冠尖喙。通身施青白釉,但冠、喙、胸和双翅以褐彩点缀,形象生动逼真。

图4-109 宋青白瓷朱雀俑

图4-110 宋素胎单胡人牵马俑

另外,江西宋墓中还先后出土了一批青白瓷胡人俑:

1970年,江西景德镇市郊新平乡洋湖村毛篷店北宋墓出土了一件景德镇青白釉双胡人牵马俑;1978年,景德镇乐平市(1993年划归景德镇管辖)城郊也出土了景德镇出产的一件素胎单胡人牵马俑(图4-110)。

这些胡人俑的出土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远销西域的形象反映[99]

图4-111 墓葬茶盏

④其他明器

从原始陶器开始,宗教与陶瓷艺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瓷器是宋人广泛使用的日用器具,通过视觉和听觉等为人所感知,起到了为宗教宣传教义和日常供奉、举办法事等作用(图4-111)。

瓷塑方面:除了上述的种类之外,还大量出现了佛像、罗汉像、供养像、坐禅像等。另外,佛教专用法器和器皿到宋代时已十分完备,如陶瓷净瓶(军持)、法螺、香炉、香球、香盒、花瓶、烛台、宝瓶、如意、佛坛、佛龛、水器、饭食器等一应俱全。宗教器皿同样具有审美价值,但其宗教意义要远大于审美意义,且多用于佛教寺庙,民间应用较少。

1978年,云南大理三塔主塔塔顶发现了一件文殊菩萨骑狮像(图4-112),像通高9.4厘米,文殊头戴宝冠,两手置胸前,身后有火焰背光;狮首高昂,浓眉竖耳,张口龇牙,鬃毛分拨两侧。胎白质细,釉色白中泛青,莹润透明。该像为南宋时期景德镇窑产品[100]

图4-112 宋青白瓷文殊菩萨骑狮像

图4-113 宋青白瓷道士坐像

1975年,鄱阳县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墓中出土了一尊道士坐像(图4-113),道人面相端详,束发戴冠,身披宽袖长衫,内着长裙坠足,腰系宽带,脚蹬高靴,安坐于山石之上。右手持灵芝于胸前,左手置于膝上,右侧立一小鹿回首翘望,左后侧立一仙鹤。人物全身和长衫均涩胎,唯山石施青白釉。道人一副自守清净、超凡脱俗的悠闲神态。该像为南宋景德镇窑的产品[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