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白瓷
元代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常年战乱,侵扰频繁,北方瓷器生产日渐衰落,相反景德镇避开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乱缝隙中生根发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瓷业生产的重点已转移到景德镇。景德镇逐渐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并为明清时代瓷业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同书《古窑器考》载:“其镇曰: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饮食。”[1]景德镇窑的生产规模由此可见一斑(图5-1)。
图5-1 元青白瓷高足杯 民间收藏
元朝廷重商崇工,对工匠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官府将工匠编籍为匠户,“(元)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鸠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以考其程度,而给之食,复其户,使得以专于其艺”[2],匠籍制的实行在客观上促进了元代手工业的发展。元政府向景德镇迁入大量工匠,许多工匠被编入匠籍,成为工奴式匠户,世袭匠技聚族而居,为瓷业生产服务储备了强大的后备力量。元政府对景德镇瓷业生产和贸易很重视,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督烧瓷器的官府机构——浮梁瓷局。《元史·百官志》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3](图5-2)浮梁瓷局是全国唯一管理制瓷的机构,管理官窑,烧制御器及祭礼用瓷,同时也为各官府衙门承烧瓷器,对民窑课以赋税。浮梁瓷局的设立提高了景德镇制瓷业在全国的地位,同时也为景德镇制瓷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宋、元交战以来,北方工匠与广大黎民百姓流徙于江南各地。尤其自南宋初年起,大量工匠迁入景德镇。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元政府采用强制手段从各地迁来许多工匠,这有利于促进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为元代景德镇瓷业取得新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元代景德镇瓷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除新开发了卵白釉、青花瓷等名品外,兴起于宋代的青白瓷仍继续发展,在元代,仍在景德镇制瓷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5-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五代时期景德镇青瓷和白瓷合乎历史和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则是对宋代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材质、装饰、烧造工艺以及其制品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元代的特征,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烙下了元代的时代印记,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根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普查资料可知,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有珠山、湖田(图5-3)、落马桥、太白园、戴家弄、观音阁、四渡里、中渡口、曾家弄、银坑坞、塘下、瑶里、丽阳、厉尧等处,其中以湖田、落马桥与珠山三地为典型。
图5-3 景德镇 湖田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