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型特征
元代青白瓷总体器型较大,胎体厚,器物变得厚重饱满。不过,用覆烧法烧制的瓷器胎骨细薄,但较之南宋时期制作更草率,底足中心常见泥突;釉色泛青发灰,釉层乳浊,釉面多有碎纹。只有少量青白瓷还保留着宋代“光致茂美”的特点,总体质量较差,口沿及外底露胎处常见火石红。碗、盘类圆器采用辘轳车拉坯法成型,一些小件罐、瓶、盒等模制成型。
元代碗足的内底有一个突起的乳钉,这个特征的形成与装烧和成型都有关系。宋代陶工为了在圈足内底安放垫饼,当把碗坯覆转过来沿着圆心旋足时,须用刀片把圆心铲平或旋掉,加上是用垫饼顶着圈足底部支烧,所以宋代仰烧碗足的内底都比较平;元代由于把器坯直接置于大于圈足的垫饼上仰烧,圈足内不安放垫饼,焙烧时,由于重力原因,器物底部会留下凸起的乳钉(或称鸡心)(图5-17),这可作为元代器物的断代标志之一。不过,五代仰烧类的碗也偶见有类似的乳钉,五代为支钉垫烧,层层垒叠,但最下面那只碗由于重力原因会出现乳钉状凸起。另外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元代碗、盘类器物底部都有向外凸起的乳钉,有的反而还往内凹,这是修足工艺所造成的特征(工匠有意识地往里内凹修足,这样能削薄器物底部,入窑烧制时有利于节约热能)(图5-18)。
图5-17 鸡心突碗底
图5-18 元代青白瓷饼足碗底
由于宋、元采用仰烧工艺时,其垫饼放置的方式有差异,因而导致宋、元器物的圈足也不尽相同,元代的器物圈足的足壁比宋代的要厚实很多。如图5-19、图5-20,分别是元代与宋代的圈足造型,但可以看出,宋代的(图5-20)圈足器壁要薄很多,且圈足最底端变得较尖。而元代的(图5-19)圈足器壁则厚实很多,圈足底端又宽又平,这样有利于保持器物置放时的稳定性。
图5-19 元代青白瓷圈足碗底
图5-20 宋代青白瓷圈足碗底
元代青白瓷的器型在宋代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元代器物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附饰增多,常见的有S形双耳、器下连座、兽环铺首和器物肩颈之间的小圆系等。元代青白瓷的器物种类较宋代少,品种较单一。除常见的碗、盘日用瓷器外,出现了一些适应蒙古族、回族、藏族生活所需及审美所需的种类,如折腰碗、高足杯、多穆壶、僧帽壶、仿铜器的鬲式炉、鼎式炉、匝、带座花瓶、S形耳花瓶、八棱形梅瓶、八棱形玉壶春瓶、折沿菱花口大盘、荷叶盖大罐、凤首扁壶、扁圆执壶等。还有外销的青白釉褐彩小砚滴、小葫芦瓶、小执壶、小罐、小洗、军持等,这些器物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下面列举一些较为常见的器型加以介绍:
①碗类
元代碗的造型基本上保持南宋的风貌,但相较于宋代,元代碗类胎体明显厚重,体积变大,整体造型比宋代的厚重粗犷得多,缺乏宋碗那种秀丽轻盈之美感(图5-21)。
图5-21 宋青白瓷花口碗
图5-22 元晚期青白釉饼足碗
元代青白瓷的碗类主要有覆烧芒口碗、饼足碗、折腰碗。
芒口碗:腹部分为深腹与浅腹两种,口沿厚,圆唇,底心微现小圆突,碗内壁或刻划简单水草纹,风格粗犷急率,或模印鱼藻或花卉纹,纹饰不甚清晰。
饼足碗(图5-22):这是新出的器型,胎厚质粗,侈口或撇口,有沿,饼足较矮,有的饼足简单斜切成非常浅的圈足,或者饼足向里内凹,这两者都是修足所带来的特征。该饼足碗采用仰烧法,由于装烧工艺的变化,碗类下腹部增厚,内外满釉,底足无釉,足底多粘有少量沙渣。精品之作胎白釉厚,釉色青翠接近仿龙泉釉青瓷的青绿色,粗器则呈青灰色,内底心有一周涩圈。碗内底及内壁素面无纹,或刻划花草纹饰。另外还有饼足小碗,胎质较粗,釉色青绿,内外无装饰。
折腰碗(图5-23[25]):该器型为元代典型器物,其造型特征为:折腰,口部外张明显,近底折腹,宽足低矮,足身外撇,足内底有一突起的乳钉。其足身取外撇的形式似与审美要求有关。因为碗的腹径大,足身外撇(即呈“八”字形)既能保持小足的外观形象,又增大了圈足的底面积,整个器型在视觉上显得稳定。“折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朝曹昭的《格古要论》“古饶器”条:“御上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图5-24)文中的折腰碗是指枢府瓷,但青白瓷也有折腰碗式样。折腰碗常用印花纹饰,内壁及底印折枝花及菊瓣纹,印纹不清,没有明显的凹凸感;釉色青白泛绿,微失透。这类器物具有青白釉器和卵白釉器的共同特征。
图5-23 元青白瓷折腰碗
图5-24
圈足碗:碗的口部与器身的胎体较之宋代明显厚重,口沿外撇,碗口直斜切,腹壁斜弧,近底下垂,内底宽平。足外壁呈垂直状,基本没有外撇。圈足普遍比宋代的矮,多为浅圈足,或者足身虽高,但足壁厚实。这是由于此时的碗类多为仰烧,而元代的仰烧是直接将碗足放在铺有沙渣的垫饼上,且垫饼宽度大于碗足,故需将足身降低,足壁增厚以承受重量。圈足碗常见侈口碗造型,平口或圆唇,腹壁曲弧或者斜弧,圈足较浅,足外壁多垂直,足内墙多外撇,器壁上部较薄,底部渐厚,有的内底心见凸起乳钉,壁内底部多见一圈弦纹(图5-25);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碗类的特征与风格可以在元代纪年墓和窖藏出土实物中得到印证。
永新县元代窖藏出土有4件青白釉印花龙纹浅腹碗,平口,弧壁,矮圈足,在口部和圈足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碗弧壁外敞至口部内收0.5厘米成平口,圈足与碗底连接处形成一道“C”半弧,足高1.2厘米、深0.5厘米,圈足内底高于外壁0.7厘米。[26]
1972年,樟树西郊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墓出土至元冰裂纹碗1件,高4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3.5厘米,敞口,折唇,斜壁向下收,矮实饼足,器壁较厚重。[27]
元代青白瓷莲瓣实足碗高5.1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5.4厘米。敛口,折沿,弧腹壁,实足。腹外壁印有两层仰莲纹,上层为17瓣,下层为9瓣,碗内刻有一道凹弦纹。整器满釉,足底露胎。该器为1980年南昌县塘南公社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墓出土。伴出有包姓地券,券文朱书,出土时已漫漶不清。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青白瓷莲瓣碗其造型、纹饰与此器相同,大小稍异。[28]
江西乐平李家岭元墓出土瓷碗1件,口沿外撇,弧腹,实圈足,内底饰一道弦纹,内外壁有小孔斑点,所制较厚重,高6厘米,口径16厘米,据该墓葬的墓志记载,墓主入葬时间为元代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29]
图5-25 元青白瓷碗
元代青白瓷印花芒口碗(图5-26[30])高5.2厘米,口径16.3厘米,底径5厘米。敞口,弧腹壁,矮圈足。足内有“鸡心”突起。器外壁素面无纹,器内离口沿1.9厘米处印有一圈回纹。碗心直径5.5厘米处至回纹之间印有两朵折枝牡丹纹。碗心下陷。整器内外满釉,口边露胎,此为覆烧所致。该器为1963年抚州市桥东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墓出土,伴出有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青白瓷印花芒口碗,形制与此件基本一致[31]。
图5-26 元青白瓷印花芒口碗
②盘
元代青白釉盘类品种增多,基本上承袭前代的造型,器型变化不显著,盘体趋浅,多为敞口或撇口,浅腹或折腹,平底,圈足外撇(图5-27)。造型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也有高足盘,足高与高足杯大致相当,盘的器型与普通盘子无二致(图5-28)。盘内多印折枝花及狮舞绣球纹,刻栀子花纹等。
图5-27 青白瓷刻花深腹盘
图5-28 元青白瓷高足盘
1986年,四川雅安市元代窖藏出土青白瓷盘青白釉瓷盘4件,盘高4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5.3厘米。撇口,浅腹,矮圈足,足底无釉,胎白。[32]
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红庙坡元墓出土青白釉瓷盘1件,浅腹,弧形壁,高圈足,胎较厚,胎质洁白细密,瓷化较高。圈足及外底不挂釉,轮痕清晰可见。圈足内墨书八思巴文字。[33]
③高足杯
根据足部特征,高足杯分两种类型:
a.高喇叭圆形竹节形足:足内露胎。如图5-29,该高足杯口残,斜腹,腹内印龙纹,杯内底中心画青花纹饰,高足,足部呈圆形竹节状,足沿外撇。
b.高喇叭圆形足:菱口,八边形口,口沿外撇,口沿粘有少许窑渣,杯腹八出筋,斜直腹壁,腹壁印有“长命富贵”四字,足内露胎(图5-30)。
图5-29 元青白瓷高足杯印龙纹
图5-30 元青白瓷有字高足杯
1962年9月,江苏省丹徒县发现一批窖藏瓷器,出土青白瓷高足杯6件。这些高足杯分二式:Ⅰ式五件。杯高9厘米,口径11.2厘米。嫩唇,弧壁腹,喇叭形高足。胎色白,表面米黄色,质不够精细,釉色较呆,白中闪青,有棕眼,内外满釉,圈足内仅有不规整的釉斑。碗心印有凸出的变形荷花纹饰一朵,印纹较浅。Ⅱ式一件。器型较小,高7.5厘米,口径8.2厘米。半球形腹,唇外侈。胎质同上,釉色青白、明亮莹润。器表印有凸出的如意云、独脚云纹四组,近足部有凹下的变形荷花瓣。[34]
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县发现一座元瓷窖藏,出土青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1件(图5-31),“直口,深腹,呈喇叭口,模制。胎薄,质白细,有半透明感。施全釉,仅圈足底端露素胎。足端内外均削棱一周,有明显跳刀痕迹。器内青白釉色泽略显微黄,器外青白釉色泽略显青,釉薄透明,器口积釉较厚,内外均形成釉台,花纹凹陷处显淡青色”[35]。
图5-31 元青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
图5-32 元青白釉S形耳
④瓶类
瓶是元代青白瓷中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的器物,一般体形修长,盘口,直颈,深腹,喇叭形高圈足,器胸满饰刻划花,器腹多以重瓣莲纹为饰,显得粗犷、雄健,与宋代青白瓷瓶不同。器体多附加多种装饰,如S形耳(图5-32)、兽面衔环耳、云头式耳、戟形耳等。元代瓷瓶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敞口,颈部贴塑两个对称的“S”形钮,为元代瓶的特殊附饰;另有带座或连座瓶,也是元代流行的器物。种类有梅瓶、玉壶春瓶、扁方瓶、葫芦瓶、琮式瓶、瓜棱瓶、连座瓶、八棱瓶、狮钮盖瓶、塔式盖瓶、堆塑瓶等。在器物形制上,宋代梅瓶较之元代的更修长柔美,宋代的梅瓶口小、颈短,体势修长,轮廓线过渡柔和;元代梅瓶平口,颈比宋的略高,丰肩,胫部急收,圈足外撇,器型浑厚(图5-33)。1985年,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航天部二院工地出土了一对青白釉梅瓶,小唇口,短颈,丰肩,敛腹,平底,胫部微外撇[36]。
图5-33 青白瓷梅瓶
与宋代相比,元代玉壶春瓶的口部更向外敞,颈部更细,腹部更鼓,器物重心偏低。除此之外,还有八棱形的玉壶春瓶,如1976年安徽省凤阳县官沟乡明初墓葬出土的一件青白釉印花八棱形玉壶春瓶,瓶为八方形,方唇,菱花口,喇叭形敞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稍外撇。也有学者认为此瓶应属于元代至明代。如江西省博物馆藏的青白釉刻莲纹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圆鼓腹,矮圈足。[37]
瓶类常见小型器物,仿玉器的琮式瓶多有出土,但个体小巧,不甚精致。以模制的各式小扁腹罐、小瓶、小盒等为常见,胎粗,纹饰不清。青白瓷小瓶(图5-34),圆唇,长喇叭形颈,下腹部向外圆鼓突出,圈足,施青白釉,上面点施褐斑釉。
图5-34 元青白釉褐斑小瓶
图5-35 元代青白釉龙纹盖瓶 江西省博物馆
在诸多瓶中,堆塑瓶独具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器身细长,成对出土,是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随葬明器,瓶身上堆塑人物、动物、神像等。
元代青白瓷堆塑瓶高24.1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9.8厘米。直口,短颈,溜肩,长鼓腹向下收,圈足外撇。颈至肩部堆塑“四灵”,肩部刻有一道凹弦纹,腹上部贴9个人身鸟头俑,腹下部刻有仰莲八瓣,腹中部以堆塑绳纹相隔。整器内外施釉,口边和圈足内露胎。器内荡釉不匀,还有旋削弦纹。该器于1975年鄱阳县磨刀石公社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墓出土[38]。
元代青白瓷龙纹盖瓶(图5-35),通高32.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11.2厘米。敞口,卷唇,短颈,圆肩,腹上鼓向下收,矮圈足稍外撇。整器分三组纹饰,每组纹饰各以粗细两道凹弦纹相隔。肩部刻有三朵折枝牡丹,腹上部刻单龙戏水纹,用笔简练,形象生动。腹下部刻双钩仰莲六瓣,莲瓣内刻有变形垂云。器外全施釉,唯圈足边无釉,器内底荡釉。腹部上下有两道明显的接痕。器盖内呈双沿,盖面塑有坐狮钮,钮座为一朵覆莲。该器于1972年万年县石镇街化肥厂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墓出土,伴出有墓志铭,墓主为汤顺甫。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青白瓷龙纹盖瓶的形制、大小与此件完全相同[39]。
江西高安汉家山元墓出土了堆塑瓷瓶2件,“平口,长颈,鼓腹,圈足外撇。器表施青白釉,略呈豆青色,釉不及底,釉下呈冰裂纹状,器内无釉,堆塑下凹处有许多积釉,厚浊泛绿。盖顶塑翘雀立鹤,颈部上方塑荷叶边一圈。其上下各塑四扁环钮,中部环塑蟠龙、翔鹤、奔鹿、仙翁等,颈上侧堆‘云水托日’。腹部上端贴塑十二生肖俑一周,其间并塑了一个小伏听俑”[40]。
江西南昌朱姑桥元墓出土皈依瓶4件,“长颈,鼓腹,有盖,盖上立一鸟,盖与颈之间还有四系。颈部饰有堆贴纹,计有十二个仙翁,有一个脚下还有云纹一朵,在云纹下有一个俯卧仰头的童子。瓶颈中部还饰有云纹、鹿云纹、麒麟云纹和飞鹤、立鸟等。颈上部饰有云龙盘绕,在云龙间有飞鹤一对。此外,颈上部还饰有一个似‘抱鼓石’状的耳”[41]。
⑤壶类
宋、元青白瓷执壶也有显著差别:宋代执壶多在颈肩处安设双系,其流与柄的下端多设在壶的肩部;元代执壶中少见颈肩处安设双系的,流与柄的下端多安在壶的腹部,流的安装部位比宋瓷的略低。壶的种类有印花带盖执壶、龙流带盖执壶、龙柄壶、鸡头壶、多穆壶、僧帽壶等。元代执壶的流与口颈之间多为S形或花形钮、如意形钮的连接支撑物,与壶体相连,这在宋代执壶中较少见(图5-36[42])。就壶身而言,元代青白瓷壶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多以玉壶春瓶为壶身,这在宋代执壶中较少见,壶体对称处塑壶流和柄,或加钮、盖;二是葫芦形执壶,这种器型较为常见,壶身圆鼓,多无盖,无钮,有长弧形圆把、圆管状弯流。
图5-36 青白釉执壶
图5-37 元青白釉褐斑小罐
⑥罐
罐多为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平底,有的配盖,有的无盖,一般纹饰简单。盖有狮钮盖、荷叶形盖等。元代青白瓷瓶、罐等器物的瓷胎采用先分段制成再黏合成型的成型法。因此,其器物内、外多有明显的接痕,有的器物还有明显的突棱作纹饰的分隔线。有一种青白瓷小罐的青白釉上施褐斑釉,形成如水墨般的效果,很有意境美(图5-37)。
1971年,江西永丰县发现元代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墓一座,伴有地券,墓主为陈淑灵。该墓出土青白瓷荷叶盖罐一件。通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2.8厘米。平口,短颈,溜肩,圆鼓腹向足下收,平底。整器素面无纹,盖呈荷叶状,假钮,子口。盖内、罐口、底足均无釉,此器内外施釉,器内荡釉不匀,有露胎现象(图5-38)[43]。
图5-38 元青白瓷荷叶小盖罐
图5-39 元“至正七年置”青白釉罐 雅安市博物馆藏
1986年12月,四川雅安市发现元代瓷器窖藏,出土青白瓷盖罐1件(图5-39),“通高11.91厘米,身高8.91厘米,口径4.61厘米,底径4.51厘米,最大腹径8.5厘米。直颈,丰肩,腹下收,矮圈足,足底略施釉,盖钮为莲苞状。罐内施釉,肩部对称两环形系。腹正中青料楷书‘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置’五字”[44]。
⑦炉
炉类仍常见仿铜器造型,为鬲式或鼎式,三足或四足,器型较小,胎粗釉黄,炉多大口,深腹,平底,圈足或三足。宋、元青白瓷炉的形制和釉色有很大区别:宋青白双耳三足炉的器耳一般为长方形或圆形,炉足较短;元青白双耳三足炉多为冲耳,部分配有精巧镂空盖,炉足变高,器腹多有装饰,并多以兽纹装饰炉耳与炉足。宋青白炉一般以釉色、形制取胜,而不多雕饰;元青白炉器腹多有装饰,外壁印八卦或螭龙纹,或刻一朵云纹,或堆贴一束花环,足部印兽面纹,但纹饰不清晰。
2003年2月,重庆市发现元代墓葬一座,出土青白釉炉2件,2件釉炉形制基本一致。“炉身敞口,束颈,鼓腹。附两个对称的‘S’形耳,耳头高出器口。器壁较厚。下接三矮实足,足内撇,足底带器座。器座呈圆形,座顶中央有1个不规则圆形镂空,座壁则有4个镂孔。座底部分烧流略变形,且有3条裂缝。该器施釉不及底,器座底露米白色胎,内壁不施釉。釉下有浅褐色化妆土。炉身饰釉下点彩,点彩青黑色,呈大块铁锈花,应为含铁量很高所致。颈部和腹部分别有2块和6块铁锈花点彩装饰。器高9.4厘米、口径2.3厘米,炉高5.4厘米,座底径5.4厘米,座高4厘米。”[45]
1971年,江西永丰县元代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墓葬出土青白瓷筒形炉一件,伴出有地券,墓主为陈氏。“高10.6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9.5厘米。敞口,平肩,筒形腹,矮圈足。唇外凸似双唇,口略高,筒形腹稍鼓向足下收,腹下部有一圈凹弦纹。器身至口沿内有釉,器外施釉不及底,器内和底足无釉。”[46]
1973年,北京市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了2件炉。一件是青白釉刻莲纹乳钉三足炉(图5-40),敞口,浅腹,平底,底部承以兽面三足,内外施青白釉,内心及外底均无釉,口沿及近底处各饰一周整齐的乳钉纹,外壁刻缠枝莲花。另一件为青白釉刻饕餮纹鼎式炉(图5-41),洗口,束颈,立耳,鬲形腹,柱足,仿青铜器鼎形,胎体厚重,口沿刻云雷纹一周,腹刻凸起饕餮纹[47]。
图5-40 元青白釉刻莲纹乳钉三足炉 首都博物馆藏
图5-41 元青白釉刻饕餮纹鼎式炉 首都博物馆藏
⑧瓷雕塑
元代青白瓷雕塑品种繁多、各式各样。有实用性的雕像,比如青白釉瓷枕;有清供用的佛像、观音像、道士像等;也有供摆设、观赏类的小瓷塑,如各种人物骑马、骑牛、骑大象、骑麒麟等小玩具。这些青白釉人物雕像造型生动,釉色莹润,为普通百姓所喜爱,具有浓郁的民俗趣味。瓷雕采用捏雕、模塑、浮雕、印头模、印带饰、捋形、搓泥、捺泥、捏泥、卷泥、拉条、扳手、挑挌、镶装、挌压、拍整、滚转、戳孔等多种雕塑装饰技法,其创作技法简练、工艺先进、线条刻划流畅,具有质朴、清新雅趣的审美情趣(图5-42)。
图5-42 元代青白瓷佛像
图5-43 元青白釉月水观音像
1969年,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出土的1件青白釉月水观音像(图5-43),用了模、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技法,此像高65厘米,观音像头戴宝冠,双目微闭,端庄慈祥,装饰繁缛,胸前及衣裙上饰串珠组成的璎珞,手腕戴臂钏。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这件观音像的出土还从侧面印证了佛教在元大都的兴盛[48]。
图5-44 元青白瓷雕塑建筑人物故事枕
江西省丰城县历史文物陈列室藏有一件元青白瓷雕塑建筑人物故事枕(图5-44)。枕略呈长方形,平板式枕面中腰微凹,四角稍削,面上饰两周平行阴线刻纹。通高15厘米,面长22厘米,面宽14.2厘米,底长19.2厘米,底宽12厘米。枕身彩棚戏台分前后左右四个表演台面,分别雕刻了《白蛇传》的借伞、还伞、水漫金山、祭塔救母这四个戏剧舞台场景,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显示了元代制瓷技艺的高超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器物通体施青白釉,呈色略偏暗绿,较大面积的釉面隐现冰裂纹,枕底部露胎,沙垫底,有釉泪和烧结痕,胎质洁白致密。“以往的发现多是片断场景或少数艺术形象,这件瓷枕上的雕塑以四个连续的场景表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因而弥足珍贵……这件瓷枕上彩棚戏台的装饰手法对于研究古代戏台的模式,也是很有意义的。”[49]
这类戏剧舞台形的青白釉瓷枕还有1973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的广寒宫故事瓷枕、1981年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八仙故事瓷枕等,它们都是青白釉镂雕堆塑作品,釉色匀称,制作精美。
元代青白瓷中还有许多小型器体,如小葫芦瓶、小执壶、小罐、连座瓶、动物砚滴、连座炉等,这些小型器一般都有褐色斑点,在国内的出土物和传世品不多见,多数产品当年是为外销而生产的,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有大量出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也出土过一件元代青白釉点褐彩葫芦形小执壶(图5-45),壶高13.2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5厘米,壶身呈葫芦形状,细长流,流口略低于壶口,弯曲形壶柄,圈足,通体的青白釉与褐色的斑点相互映衬。景德镇落马桥元代地层也出土过以这种装饰为特征的葫芦形执壶的上半部,证明了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中的此类执壶应为元代景德镇产品。重庆市渝中区华一村元墓也出土过一对青白釉彩斑如意耳带座小瓶,通高仅14.5厘米,颈两侧贴塑对称的如意耳,瓶座呈梭形,座架雕空形成四个鸡心,器身饰青白釉并布以褐色点彩的斑纹[50]。
⑨其他类
图5-45 元青白釉点褐彩葫芦执壶 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土
从目前出土的元代青白瓷看,元代青白瓷虽没有宋代青白瓷那么精美,但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制作上都比宋代有更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造型独具特色的青白釉瓷器,其中不乏釉色莹润、造型新颖的佳品。如1954年重庆市化龙桥元墓出土的青白釉瓜形龙柄提梁注壶(图5-46),注身呈瓜形,釉色青白,饰一黑色斑点,造型独特,用泥条塑造昂首挺角的龙头作流口,龙颈贴于壶身上部一侧,弯曲肥壮的龙身为提梁,龙的肢尾鼓在壶身上部与流对应的一侧,呈腾飞状。这种龙柄壶造型如此新颖,十分罕见。1964年,北京市新街口元大都遗址出土了一件青白釉镂雕山形笔架(图5-47),笔架雕镂成五座山峰形,浮云环绕。主峰粘贴有云、月纹,恰似彩云托月。山崖一侧有藤蔓和青竹,山脚下海水汹涌,浪花飞溅,游龙逆水嬉戏。胎质坚硬,釉面光滑细腻,造型别致。1984年,江苏省吴县枫桥高景山元墓出土了一对青白釉狮形烛台(图5-48),烛台作狮形,狮子昂首站立,瞠目,黑彩点睛,阔嘴龇牙,鬃毛下垂,以细密的篦纹表现发毛,颌下饰排须,背披鞍鞯,上置圆筒形卷花口插座,狮子头部和前后身体披挂彩带和系铃,腹下有两个直径1厘米的小孔,造型别致[51]。
图5-46 元青白釉瓜形龙柄提梁注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图5-47 元青白釉镂雕山形笔架 首都博物馆藏
图5-48 元青白釉狮形烛台 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以碗、盘等日常用品为主,陈设观赏用瓷增多,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为适应蒙古贵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新器型,如1962年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元初贵族铁可墓出土的多穆壶(图5-49)和海淀区出土的青白釉僧帽壶(图5-50)等瓷器,造型奇特,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是研究蒙元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多穆壶为元代创新式样,由蒙、藏民族贮放酒、奶液的器皿演变而来,同类器型又见于青花器中。如上所说的铁可墓出土的多穆壶,高24.9厘米,其壶体呈筒形,筒形上细下粗,饰三周凸弦纹,横竖纹交叉处饰乳钉,这种装饰手法为仿皮革箍带和铆钉状装饰。口部后侧为凸起云形挡手,盖面印凸起花瓣纹,圆钮,曲把,方管形流,矮圈足。白胎,青白釉,胎质精细,釉色莹润,造型新颖奇特,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僧帽壶是元代创新的品种,束颈,腹圆而鼓,圈足,鸭嘴流,扁平柄,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壶盖卧入佛冠形口内,胎质细腻,釉面莹润。僧帽壶是蒙藏地区佛教僧侣做法事时的用器,这种僧帽壶最早见于元代青白瓷,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及清代康熙红釉,呈现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十分强烈。[52]
图5-49 元青白釉多穆壶 首都博物馆藏
图5-50 元青白釉僧帽壶 首都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