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后记

总后记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庄严昭告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复兴,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而文化思想软实力,更是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基于文化思想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景德镇学”的提出,就是源于这样一个梦想,更是始于一个难得的契机。

在主编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的时候,我恰逢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我的导师金维诺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是“敦煌学”著名学者之一。受到导师的影响和启发,我当时就在思考,应把这套书做成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纲,要有一个灵魂,才能把它串起来。这个灵魂应该是什么呢?其时,“敦煌学”“徽学”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受到这个启发,我就想到,景德镇能不能有“景德镇学”,使之成为丛书的灵魂呢?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我觉得提出“景德镇学”应该是时候了!不知是历史的机缘,还是天意的安排,“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恰逢在2004年景德镇置镇千年华诞期间出版,“景德镇学”就这样诞生了。

其时,我深知“景德镇学”提出的厚重、分量与责任。坦率地说,我提出了“景德镇学”,内心常常不安,不知它能否成立,能否得到公认。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国际汉学家也给予了积极肯定和支持,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境外、省级以及景德镇市属媒体对“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和“景德镇学”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与高度评价和肯定。《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等报刊称,“‘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被学术界誉为构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体系的奠基之作”“提出‘景德镇学’学术构想高屋建瓴”;香港凤凰卫视、浙江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对“景德镇学”进行了专访;《文汇读书周刊》《江西日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十多家报刊对“景德镇学”做了详尽的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国学网等知名网站从不同角度对“景德镇学”做了深入探讨,对“景德镇学”给予高度评价。

学术界对“景德镇学”的提出同样给予了高度肯定、评价与赞扬。最先给予肯定和支持的,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名誉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他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的总序中对此多有赞许:“这一学术构想,对于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的认识,促进景德镇的国际交流,促进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景德镇学’的研究和探讨,将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和层次上加以认知等,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博士以“为构建‘景德镇学’”为题,撰文对“景德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景德镇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主编与作者鲜明的学术预流意识,若干年后,当学界有机会重新梳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历史时,当会看到这一转捩之价值的凸显”。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金维诺先生以“‘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为题,认为:“建立‘景德镇学’并推动其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我们相信这一事业必将获得成功。”著名专栏作家施雨女士也在《世界日报》上发表了名为《青花窑火千年魂——陈雨前与“景德镇学”》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陈雨前以拯救、复兴景德镇陶瓷文化为己任,一路艰苦摸索和实践,轰动世人的‘景德镇学’终于诞生了。‘景德镇学’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打造‘景德镇学’的过程中,依靠一批人,团结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有‘景德镇之魂’美称的‘景德镇学’,重塑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景德镇文化形象。‘景德镇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鉴于此,“景德镇学”的宗旨与意义可以概括为:

1.“景德镇学”的宗旨与目标

力争成为与“徽学”“红学”“敦煌学”一样的国际性“显学”,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特色的“保根文化”的维护以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出贡献。这对于再现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吸取中国陶瓷文化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文化及至中华文化的认识,促进景德镇及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交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景德镇学”的提出,有利于恢复和重现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进程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景德镇的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景德镇陶瓷实现新一轮的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

2.学术意义

景德镇是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提升到“景德镇学”这一学科形态来研究,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也是江西重视文化传统,注重挖掘、弘扬、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有力举措。它是文化创新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

回顾清末至今的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文献,形式不可谓不丰富,内容不可谓不多样,成果不可谓不丰硕。这些研究成果,构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宝库。“景德镇学”正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景德镇陶瓷文化所做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它是用世界文明发展的眼光和从文化视角,对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考辨,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以及陶瓷文化产业构成体系进行探讨和阐述。“景德镇学”的研究,以学科形态出现,将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填补了陶瓷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对引领和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和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景德镇及其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和发展动力,都是积极的、有益的。这也就是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景德镇学”提出的十几年来,以其具有普遍性的文化魅力与时代意义,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踊跃参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更激励我在“景德镇学”的学术发展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深信,“景德镇学”的研究,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景德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历史、把握现在,更在于开创未来。

陈雨前

2019年春于景德镇谷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