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风与茶具

一、饮茶之风与茶具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始于汉,唐、宋时尤为兴盛,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自唐代以来,品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到了宋代,社会各阶层都嗜好饮茶,上自皇亲国戚,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将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图4-75)。王安石在《王文公文集》卷三一《杂著·饮茶法》中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茶在当时的风行程度。宋代南方诸路到处都产茶,如北宋建州一年产茶就不下300万斤。《宋史》还记载:“茶是各地人民日常消费较多的产品。茶税也是北宋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74]北宋政府还有一条规定:“宋选人、使臣等无职田或职田不足者,于俸禄外另给‘茶汤钱’。”[75]饮茶之风在寺院也很兴盛,魏晋名士、名僧往往在修禅论道时以茶助兴;佛教寺庙更是常常举办茶宴,谈佛理,论茶道,并由此产生“禅茶一味”之说;宋徽宗宴请群臣时常常赐茶,又御笔亲撰《大观茶论》,以天子之尊倡导饮茶;文人雅士将品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休闲活动;市井乡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赠、以茶祭祀,饮茶习俗已经渗透到了两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4-76)。

图4-75 宋青白釉小茶杯 银坑坞窑

图4-76 文会图

饮茶始于西汉,此后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汉魏时兴煮茶,唐五代以煎茶为主,宋元盛行点茶,明清流行泡茶。点茶法盛行于宋元,并北传至辽、金,约消失于明后期。点茶不同于唐代煎茶法将茶叶直接放在釜中煮熟,而是先将饼茶碾碎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后,再注入沸水;或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简言之,点茶就是把沸水注入茶盏中,但是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同时还要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泡沫。要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得视情况的轻重缓急,运用茶筅击拂茶水。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为“三昧手”。点茶能给人带来身心享受和无穷的回味。宋人写了许多诗词描绘点茶的乐趣,如“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76]“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77]“延和行对台臣,宫瓯浮雪乳花匀。”[78]“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79]等。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人们对茶具的使用功能也有新的要求。宋代流行铜制和陶瓷茶具,而不用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80]用陶瓷茶具盛茶能保持香气,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饮茶风气的盛行促使陶瓷业飞跃发展,瓷茶具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小窑址烧造的主要产品之一(图4-77)。

①茶盏

图4-77 宋青白釉小壶

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正如宋代范仲淹《斗茶歌》所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北宋末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常与臣属斗茶,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競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在当时,皇室、显贵常与臣属斗茶,于是上行下效,使饮茶之事具备了一种超乎生息饮作的风雅品性。饮茶静坐,品雅茶,观落叶,人们在其中感受人生的至真之味,追求个人心灵的净化和艺术境界的升华(图4-78)。

图4-78 宋青白釉六出筋花口盏

茶具的改革围绕斗茶的方式来进行,宋人喜饮白茶,白瓷不适合观察茶面乳花,而黑盏白茶泾渭分明。生产黑釉茶盏最为著名的有建窑和吉州窑,代表产品分别为建窑的兔毫盏、油滴盏,吉州窑的玳瑁釉盏等,主要是为迎合宋代的斗茶之风。斗茶者先在盏中放入茶叶末,注入沸水少许,用茶匙搅拌均匀成浓汁,然后将壶提起,向盏中冲沸水,盏面便浮起乳花,称之为“水丹青”,即盏面汤纹水脉的线条与茶汤色调、袅腾的热气等组合成一幅朦胧的画面,状若山水云雾、花鸟虫鱼、林荫草舍……《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述了宋徽宗曾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乳白色盏面上幻化出“疏星朗月”的图像。茶面为白色,茶盏为黑色,黑盏白茶颜色泾渭分明。可是,黑瓷虽适合观察白色和水线,却不能凸显茶叶本身的细微变化。此时青白瓷茶盏显示出了它的优势:既能很好地观察茶面白色乳花,又能清晰反映茶汤和茶叶末的起伏、翻滚、舒卷之态,是表现“水丹青”的最好“画卷”。苏东坡诗“酡颜玉碗捧纤纤”,即主张用青白茶碗来饮小龙团茶。青白瓷茶具不仅适宜观看茶乳画面,而且也符合宋人的审美意趣,在给人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给宋人一种内心安定如同参禅入定般的精神享受。在宋人看来,青白瓷是最适合于点茶的器具之一,有诗为证:北宋画家、僧人惠洪云“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81],“饶”即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图4-79)。

另外,茶具的造型也考虑到了实用的要求,宋代饮茶时,在茶叶中加入龙脑和膏,或枸杞、熟绿豆、炒米,或芝麻、川椒、山药等佐料,并把茶叶和佐料混合碾碎,或烹或煮。饮茶时不但要饮其汁而且还要把茶末和佐料一起吃掉。若使用那种底径较大、器壁较直的茶杯来饮茶,茶末就会沾在内壁上不易倾倒干净,而把茶盏设计成撇口、斜壁、小底的斗笠样式,饮茶时便不容易留渣。正如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古无器皿”条所云:“古人吃茶俱用撆,取其易乾不留滓。”

茶盏,南北瓷窑几乎无不烧制,式样较前代有所增多,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黑釉瓷茶盏和青白瓷茶盏。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茶具主要有斗笠碗、茶盏、盏托、壶等。其中“盏”是最具特色的茶具。所谓“盏”,其实是一种小型的碗,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口沿较直,小浅圈足,斜弧腹;另一种撇口,小浅圈足,腹壁斜直,犹如一只翻转的斗笠,故又称“斗笠碗”(图4-80)。斗笠碗是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景德镇窑场烧造的大宗产品,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它有利于挥发香气和保持茶叶的滋味。相比茶杯,斗笠碗更具优势——茶杯腹部深,注进开水多,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使茶汤失去鲜爽味。而用这种斗笠碗斗茶时,出现的汤花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适应了当时的饮茶风俗。

图4-79 宋青白瓷斗笠盏

图4-80 宋青白瓷斗笠盏

图4-81 青白瓷盏托

茶盏与盏托是成套的茶具,茶盏安放于盏托之中,盏托和茶盏有一定的配套方法和持握方式。将盏和托套叠好,点茶时连托带盏一起托在手中,绝无烫指之患。宋朝王谠的《唐语林》卷八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82]盏托是由托盘发展而来的,形似高台盘,中有托圈以固定茶盏(图4-81)。唐宋饮茶风的盛行促进了茶盏和茶托的样式的多样化,使茶托几乎成为茶盏的固定附件,盏托造型多呈圆形。

②执壶

宋代废除了唐代的坊市制和宵禁政策,城市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市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宋代市民文化。饮茶与喝酒是宋代市民生活中兴起的两大休闲消遣项目。与酒相比,茶显得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不同的品格性情,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追求。酒需慢饮,茶宜细品,青白瓷执壶表达了这两方面的需求。青白瓷执壶用途有二:一是盛酒和温酒用,又称“注子”;二是用于注汤点茶,又称“汤瓶”“汤提点”或“点提壶”。宋代点茶法盛行,汤瓶大量出现。蔡襄《茶录》中“汤瓶”条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青白瓷执壶是宋人点茶的主要器具之一,即将茶末放在茶盏内,再将执壶中的开水冲入盏中,唐代的煎茶中没有这种器具。宋徽宗《大观茶论·瓶》中说到汤瓶(即执壶),提到汤瓶嘴口,嘴口不同则点茶的效果就不同:“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根据汤瓶嘴部的大小将之分为两类:一种是短颈,短嘴,注水量大,速度快;一种是长颈,嘴口细小而弯曲的,注水量小,速度缓慢。从出土实物及图像资料来看,唐代时用前一类即嘴短而直的汤瓶(当然,唐代由于工艺限制,也做不了长壶流的制壶),而宋代时主要流行细长嘴的汤瓶。入宋后,为了适合于点茶,执壶的样式也随之改变,执壶的颈、曲流和执柄越变越长。从功能上来说,长执柄易于提携,细长的颈使水不易从壶嘴倒流出,长而微曲的流可以使壶身倾斜较大、水脉高扬而且细长,从而达到理想的“点”茶的效果(图4-82[83])。南宋《五百罗汉图》中的《吃茶图》有点茶场景,其中的汤瓶形制为长颈、细长嘴口。

图4-82 北宋狮钮执壶

图4-83 宋青白釉杯 银坑坞窑

不仅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喜欢斗茶,在民间,斗茶亦发展得如火如荼。宋代的文人笔记就记载了民间饮茶的情况。例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茶肆》中记载:“今之茶肆……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又如,《夜市》篇中云:“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并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看了,无不哂笑。……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慈茶始过。盖都人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饮茶已全面渗入宋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故茶具在民间市场上也广泛流通(图4-83)。